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发改委官员表态“并购能力不足”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2日 12:29  新闻晚报

  □王毅鹏

  北美三大汽车品牌及部分欧洲车企在金融风暴中“命悬一线”。自1月份中国汽车产销量首度超过美国之后,这一全球最活跃的汽车市场再次受到世界瞩目。一时间,奇瑞、吉利、上汽、东风等国内汽车企业并购国外汽车品牌的传言四起。而发改委日前明确表态“中国车企海外并购能力不足”。

  抄底消息频传

  无一例外地,尚在发育成长的国内自主品牌成为了这些并购传闻的主角。日前有消息称奇瑞正在和欧洲的一个汽车品牌进行谈判,有意向收购该公司,而该品牌可能就是瑞典豪华车沃尔沃。

  北汽控股也加入了收购克莱斯勒的大军,有报道言之凿凿称“北汽已经与克莱斯勒就收购资产和技术进行了初步接洽,并效仿南汽收购罗孚的方式,为其发展自主品牌服务,北京市政府可能将给予北汽控股一部分融资支持。”

  名不见经传的四川汽车工业竟然传出要收购悍马品牌,另一家国内车企长丰汽车此前也被传计划与美国汽车公司联手共同收购悍马,双方已经就生产基地等问题展开谈判。

  事实上,面对这些抄底的传闻,上述车企均表示否认。

  发改委承认“并购能力不足”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已有多家中国汽车企业收到了海外并购信息,但他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大型企业运作的能力还是“不够”。

  陈斌认为,金融危机情形下,国外一些汽车公司面临出售资产的情况,这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机遇,因为它们有国内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品牌和销售网络。

  在他看来,做出并购决定本身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第一步。但是做了并购之后,能否稳定企业的正常生产及保持发展,都面临非常大的挑战。“中国企业在真正走到国际、参与大型企业运作能力方面,还是不够的。”他如是说。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陈光祖也认为,收购是很有风险的,底子薄,能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下,硬要并购外国汽车品牌,很可能水土不服,国内车企跨国并购首先要过风险关。

  对于不少国内车企希冀通过抄底海外走捷径的思路,业内人士认为,于技术实力不济的中国车企来说,跨国并购并不是一条获得核心技术的捷径。庞大臃肿的品牌、纠缠不清的债务、为员工维权的工会,等解决完这一连串的问题,企业的内力也所剩无几了,还有什么资本去做技术研发呢?

  汽车行业评论员张志勇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抄底应该换一个角度。”他透露,美国汽车陷入泥潭的同时,欧洲、日本的同行的日子也不好过,许多拥有技术与经验的大批人员被裁掉,即使留在岗位的人,也有些惶惶不可终日。但是,这些人对中国企业有用。“中国本土企业,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浪费在那些没有生命力的资产中,而应该潜心寻找那些最有经验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销售人才,把他们大批挖到中国来工作。人才抄底,中国企业可以花费相对低廉的代价就能够做到。 ”

    相关专题:

    沃尔沃买家的代价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