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鹿:搬起潜规则砸了自己脚(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5日 22:08  中国产经新闻

  然而,世事难料。就在9月份,三鹿婴幼儿奶粉含有三聚氰胺事件首度被新华网曝光,社会舆论哗然。

  几乎同一时间,三鹿集团则发布了一则产品召回声明称:“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市场上大约有700吨。三鹿集团公司决定立即全部召回2008年8月6日以前生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

  早在2008年3月,南京鼓楼医院泌尿科外科医生孙西钊就陆续接到南京儿童医院送来的10例泌尿结石样本,这种饮用三鹿奶粉导致结石的婴儿在北京一家医院中已很常见。

  三鹿前副总经理王玉良获悉此事后,并没有意识到当时的形势带给三鹿的巨大危险。因为直到2008年5月中旬,这一问题才提交到三鹿经营班子会议上。此后,田文华马上组织成立了由副总经理王玉良负责的技术攻关小组。

  7月24日,三鹿将16批次婴幼儿系列奶粉送往河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检测。当时,全国有许多婴幼儿因食用三鹿婴幼儿奶粉出现泌尿系统结石等严重疾患,部分婴幼儿住院手术治疗,甘肃等地还出现多例婴幼儿死亡事件。

  8月1日下午5时许,田文华得到检测报告:送检的16个批次奶粉样品中,15批次检出了三聚氰胺。于是,她紧急召开了集团经营班子扩大会进行商议。会议决定封存库存产品,以换货形式用不含三聚氰胺产品召回问题产品。

  然而,正是由于这次会议错判了形势,并通过了一系列错误决议,让三鹿集团走上了绝路。

  由于用合格产品换货存在很大市场压力。8月13日,三鹿集团召开经营班子扩大会议,并确定换货方案,用三聚氰胺含量较低产品换较高产品,会议参加者包括十几名三鹿高层。

  8月18日,三鹿集团下发召回通知,不长时间内,他们从消费者手中回收价值1795万元的奶粉,从经销商那里回收2.6亿元产品,但这些并未阻止三鹿走向灭亡。

  在知晓三聚氰胺真相的40多天来,在不断曝出的“结石宝宝”病例面前,三鹿相关人士还表示三鹿产品合格,企图用谎言来掩盖一切。当“9·11”真相大白于天下时,一切的谎言和辩白都是苍白和无力的。

  据石家庄市政府通报,三聚氰胺事件后,三鹿已于2008年9月12日全面停产。截至2008年10月31日,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三鹿集团资产总额为15.61亿元,总负债为17.62亿元,净资产为-2.01亿元。12月19日,三鹿又借款9.02亿元,用于支付患病婴幼儿的治疗和赔偿费用。

  12月31日,2008年的最后一天,三鹿集团原董事长田文华庭审当日,位于石家庄市和平西路三鹿集团总部的“三鹿”标志,也被两名工人拆除。一个乳业帝国就此终结。

  “鹿”死谁之过?

  关键点:忘了企业社会责任

  事实上,成立之初的三鹿非常关注奶源建设。三元乳业前总经理高青山就公开表示,1998年后,三鹿的奶源建设是全国样板。在2005年之前,三鹿在河北地区掌握着鲜奶的终极验收权,奶站送来的奶如果不合格,甚至可以当场倒掉。

  田文华也曾公开多次强调:“乳制品行业首先要搞好自己的奶源基地,这是‘第一车间’,如果原材料不好,产品质量就不会好。”

  然而,三鹿最终还是栽在了“第一车间”上。

  虽然,田文华在布置2008年下半年工作时,还强调“加强奶源建设,充分保证原奶供应”。但是,乳企之间的恶性竞争,迫使三鹿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保证原奶供应上。

  在石家庄中级人民法院关于“三鹿毒奶粉”事件的庭审中,当公诉方问及为什么三鹿公司明知这些原奶有问题,仍然要收奶时,三鹿涉案高管之一杭志奇说:“没有办法,竞争实在太厉害了,如果我们不收,我们就将从此丧失这部分奶源。”另一位涉案高管吴聚生表示,如果三鹿拒收,这些原奶仍然会流到别的地方去。

  一位不愿具名的乳业专家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三鹿的加速扩张,导致管理方面的失衡。面对原奶需求猛增,奶源争夺加剧的情况,三鹿的管理团队没有做出恰当的调整。在知道奶粉出现问题时,却忘记了一个食品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置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于不顾。

  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表示,本次事件不仅将影响到三鹿一家企业,甚至对整个中国乳品行业都可能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鹿之死”让人们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在了中国奶业的发展之上。有专家就表示,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使我国奶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深层矛盾和问题充分暴露出来了,诸如在奶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只求数量忽视质量的倾向;对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监管存在严重缺失,标准体系不完善,监测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对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存在漏洞;乳制品生产企业盲目发展,产能过剩,布局不合理,造成争抢奶源,无序竞争,缺乏社会责任感;奶牛养殖方式落后,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低,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的利益分配不合理;法制建设滞后,行业指导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没有构建起来,等等。

  三鹿集团,用它的成长见证了中国奶业的发展,也用它的死亡敲响了中国奶业的警钟。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