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鹿:搬起潜规则砸了自己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5日 22:08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魏珍妮报道

  2月12日的夜晚,位于石家庄和平西路的三鹿集团总部,一片寂静,寒风轻轻掠过浅灰色的水泥路面,显得越发寂寥和萧瑟,往日的喧嚣、热闹已经一去不复返。

  12个小时前,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宣布石家庄市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破产。

  三鹿,用50年的时间打造的乳业帝国,又用短短50天的时间,走完了整个破产程序,“50”这个数字见证了三鹿正式从中国乳业的版图上消失。

  艰辛的“拓荒鹿”

  关键点:送牛买奶

  1956年2月16日,散居在石家庄郊区的18户奶农,把32头牛、170只羊赶到一起,组建了“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依靠微薄的固定资产,三鹿集团的前身开始踏上奶业征程。1968年,改写三鹿历史的一位重要人物来到石家庄牛奶厂,这个人就是曾被喻为“乳业女皇”的田文华。

  1983年,作为副厂长的田文华,做出了一个重大经营决定:争取国家“奶粉配方母乳课题”。这款被称为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产品,既为三鹿成就辉煌奠定了基础,也为三鹿带来了灭顶之灾。

  由于三鹿多年研制开发的婴幼儿奶粉、母乳化速溶奶粉销售旺盛,产品供不应求;而鲜奶供应十分紧张,三鹿多年自繁自养的奶牛因受场地、饲料的限制已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三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三鹿领导层通过考察、调研,决定利用农村广阔的土地、丰富的饲料、重组的劳动力发展奶牛养殖,率先推广“奶牛下乡、牛奶进城”的城乡联合模式,即奶牛卖给农民,农民再把奶卖给三鹿。农民没有资本买牛,三鹿就把牛“送”给农民,让农民喂牛,让农民喂牛后用奶来还债;或者,农民可分期付款。

  这种模式带动了冀中平原奶牛业蓬勃兴起,6万多农户走上致富之路。投资分析家说,该模式为三鹿集团节省了高达1亿元的投资成本。某种意义上正是成本最小的扩产改革路径。

  20世纪90年代正是几大乳品企业的起步阶段。1993年,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总厂整体进行股份制改造,成了“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上海光明乳业有限公司成立。这两家企业凭借原有的国企规模,迅速占领了全国市场。

  1987年,田文华承包了石家庄乳业公司,正式晋升为三鹿的一把手。据三鹿退休高层回忆,田文华主导下的资本变革,真正让名不见经传的三鹿走向强大。

  1993年,三鹿与唐山市第二乳品厂实行“产品联合”,这种贴牌生产的合作方式,被三鹿作为成功经验内部推行。据公开资料表明,在河北省11个地区,每个地区都有三鹿的贴牌工厂。三鹿以品牌作为交换,收取51%的利润;三鹿再通过派驻人员对产品进行控制。

  之后,三鹿又先后与北京、河南、甘肃、安徽等省市的30多家企业,进行控股、参股、合资、合作,盘活资产18亿元以上,三鹿的生产规模迅速发展壮大。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张,为三鹿产品质量的控制埋下了隐患。

  “三鹿速度”

  关键点:两位数增长

  1996年12月23日,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开始了集团化发展之路。随着消费热点由奶粉转到液态奶,伊利强势进军能长途运输的UHT液态奶,蒙牛也利用这一机遇快速发展。

  1999年三鹿开始进军国内液态奶市场,成立了石家庄三鹿乳品有限公司。2002年,中国奶业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从2001年到2006年的5年时间里,中国奶牛存栏增长率、牛奶总产奶量年均增长率、奶类总量年均递增长率、人年均占奶量年均递增长率都呈两位数增长。

  在蒙牛、伊利争夺液态奶领域的同时,三鹿集中于中低端市场的奶粉业务。随着液态奶竞争的激烈,利润的直线下滑,利润率高达10%-15%的奶粉业务再次成为各乳业巨头关注的热点。

  有行业人士曾表示,三鹿因当初动作迟缓而没能在液态奶市场形成优势,反而在利润较高的奶粉行业做成全国老大。2005年,三鹿奶粉所占全国市场份额为12.3%,销量已连续13年实现全国第一。酸牛奶进入全国第二名,液态奶进入全国前四名。

  2005年12月,三鹿与全球著名乳制品制造商——新西兰恒天然集团签署了合资协议,这使得三鹿向“跻身世界先进水平”迈出了重要一步。

  2006年得到新西兰恒天然集团8.64亿元注资后,三鹿集团开始在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省建设新的乳品工厂,总投资金额超过7亿元。2007年11月下旬,总投资额高达4亿元的山东三鹿生产线也正式投产。

  合资后的三鹿全国化布局神速,在2004年只拥有21家合资合作联营企业的三鹿,2008年就已增至40多家,公司产能也急速增长。

  最近几年,三鹿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实现增长。2005年三鹿销售额为74.53亿元,2006年为87亿元,2007年更是突破了100亿元。

  混乱业中求生

  关键点:市场靠抢

  在三鹿专注扩张的同时,整个中国奶业早已暗潮涌动。

  三鹿快速扩张对原料奶产生巨大需求,同时河北地区也因为更多乳企的进入,奶源争夺更加激烈。奶源由买方市场进入卖方市场,奶站与乳企之间的主动权易位。在河北省内,除了三鹿集团外,蒙牛、伊利、光明、圣元、完达山、新希望、旺旺等乳业,都先后进入布点。一些行业专家认为,原本应该注重奶源地建设的时候,乳品企业依然醉心于抢占市场,形成了企业之间的内耗战。

  企业来到新的区域市场,必然面对的是解决奶源问题。一种方法是兴建自己的奶源基地。不过,这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成本,而且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产业体系,需要高技术、高投入和专业人才。而另一种方法就是靠“抢”。这成为三鹿奶粉事件的诱因之一。

  据了解,河北省是产值仅次于内蒙古的奶业大省。河北省食品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由于原奶收购价争抢严重,导致河北省液体乳及乳制品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9.02%,全行业64个企业中有23个出现亏损,亏损总额达4471万元。

  东方艾格乳业分析师陈渝对媒体表示:“随着企业的飞速扩张,生产基地不断扩大,而自己生产的奶源已经远远不够,在此情况之下,他们只好通过奶站和奶贩子向那些散落在各个乡镇、山村的奶农进行收购。”

  在乳企混战的同时,奶站受利益驱使,造假掺假愈发猖獗。业内人士揭露,奶站环节兑水、加碱已是小儿科,甚至还有专业化的“调奶师”;先加动物源蛋白,后加植物源蛋白,更有甚者,直接开始使用三聚氰胺。

  原奶掺假、造假俨然成为业内皆知的潜规则。

  “鹿”暴毙

  关键点:谎言置换谎言

  2008年,原本应该是三鹿又一辉煌时期。5月,汶川大地震,三鹿捐赠价值120万元的乳制品,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三鹿呈现在众人面前;6月,随着“神七”的成功上天,三鹿成为全国唯一“航天乳饮料”专业生产企业。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