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消费券是市场需要的消费主体吗(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0日 22:54  华夏时报

  教育和医疗的改革

  不是用“券”就能实现的

  ● 《华夏时报》:现在很多建议还说应把消费券扩大到教育券、医疗券,您怎么看这些建议?

  ● 顾海兵:教育的问题不能用教育券来解决。我们的财政经费有多少放在了教育上?在法律上,过去曾有个说法,就是教育经费应当与财政经费有同比的增长。有很多学者研究说应占到4%,但现在实际低于3%。3%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达到的最低比率。这些目前都没有一个具体量化指标。政府的开支有多少是用在教育上、用在医疗上,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具体的说法和规则,用了多少也并不清楚,而行政经费却猛涨。一个高成本低效率的政府怎么谈得上其他?现在若是病急乱投医,就是偷懒的、不科学的、不想改革、回避改革的做法。

  从2000年以后,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对教育公平还是非常看重的,教育部说,这几年教育部出台的一个主要的政策就是均衡,就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是着眼于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是新中国建国60年寻求的一个目标。原来在宪法里有这样的规定,后来教育法有这样的规定,原来我们经济发展没有这样的条件。《义务教育法》颁布后20年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是一种悲哀。从十七大到这次两会,我觉得应该说越来越明确了,一个是教育优先发展,再一个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

  城乡教育基本实行免费后的 新问题是不均衡。温总理在报告里面提到要从能够上得起学到上好学,这个转变其实需要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努力。

  所谓教育券、教育经费跟着学生走,推行起来难度很大。教育券在国外的作用,不是经费的问题,主要是刺激竞争,但在中国的好处,是有一个基本保障,这个教育券毕竟是减轻负担的,毕竟是有一些实惠的。

  就所谓医疗券而言,经过2年酝酿的新医改方案,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审议并原则通过,据说3年内各级政府预计将投入8500亿元。可以明确地看到,政府在医保这块将投入较大的力度。另外,对于医保存在的不能随着人走的弊端,有些地方已经开始试用“医疗券”,用这种方式解决流动人口医保问题及控制医疗报销费用。

  2005年,美国曾提出了一个全国的医改方案,给每一个人发放医疗代用券,然后百姓再拿这个代用券去购买医疗保险服务。推行的前提是要有一个相对成熟的医疗保险市场。这个建议是当时美国医改4个模式里的一部分,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最后能不能实行还很难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或者地区有做得比较成熟的医疗券制度先例。美国只是在医改方案中提出来,大众在争论,但是也仅限于方案的争论,好像真正推行的机会不大,这是相对比较极端,争论比较激烈的一个方案。

  总而言之,我对任何发放什么“券”的做法,采取否定和批判的态度。

  判断中国经济现状

  需要统计部门的精确数据

  ● 《华夏时报》:种种迹象表明现在通缩明显,我们已经看到,政府对此很有些担忧。您认为提振经济、扩大内需还有哪些真正有效的办法?

  ● 顾海兵:通缩无非有几个特征,其中之一是物价低一些,但这也很正常,因为过去物价太高了,现在当然要降低了。而普通民众的生活好坏程度差异并不会很大,根本不需要发什么消费券来解决,这也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是符合经济变化的周期规律的,任何经济体都不可能保持高速增长,现在低一些很正常。之所以低这么多当然和世界经济有关系。虽然中国外贸占经济的比重很大,但从就业这个角度来看,应该说,由于中国人口中农民仍占主体,所以就业其实并未受到多大影响。那些在外打工的农民,一段时间以后还会回到乡村,因为他们并非没有土地,也并非在乡村没事情可做。除了种地,还可以做手工业,做小企业。这一块应好好分析一下,也许对于经济的影响会大一些,比如有3个或4个百分点左右。但对就业的影响,我相信不会有这么多,而可能只有1到2个百分点。原因在于这些来自乡村的务工者,并非城里人的概念,乡村是他们最后的避风港。这其实表明就业问题并非想象的那么严重。

  经济的低谷期本身就是可以预料到要出现的,是正常的。应从一个较长的周期来观察,这是一方面。从另一方面来观察,要想对中国经济是否好转做准确判断,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我们的统计问题,统计部门的数字对于经济的变化应有更准确的反映。我过去也说过,至今就业率还没有全社会的统计,而仅仅是城镇户口的统计。所以,判断中国经济是否困难,我们只能通过一些间接的局部的数据来说明。另外,中国的经济究竟怎么判断?其先导指标是什么?

  我们看经济是否复苏,首先要看先导指标。有些人可能会举出很多先导指标来说明经济可能复苏。但中国经济现在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在先导指标的设计上,由于政府各部门间的分割而缺乏很好的沟通——比如,我们现在并不清楚工商管理总局手中掌握的资料应如何公开。企业登记和注册的数量、全社会订单的数量,这些数字应有一个制度化的方式公开,这样会使得我们对中国经济复苏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现在我们还没有看到国家统计部门对于这方面的数据的确切统计。如果没有对于全社会订单的统计,则对经济是否复苏很难判断。还有,由于中国经济总量很大,由于大多数人口生活在乡村,无论经济复苏或高涨,都肯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即便复苏了,也不必过多乐观;即便下降了,也不必过多悲观。因为人们的生活,差,也差不到哪里去;好,也不像我们过去所说的那么好。经济增长的很大一块,由于财富分配的问题,是少数人从中得到更多;多数人享受到的好处并不太多。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的生活质量每年都有10%的增长。但有一部分人得到了更多的好处,比如房地产开发商们得到了暴利。

  如果我们对于经济问题有科学的分析,而不是过于简单地看问题,就会发现,过去太依赖出口的做法的确需要改变,而现在扩大内需,如果注意满足民众的各种生活需要,而不是制约这些需要,就会有很多解决的办法。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