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企业估值缩水 跨国并购恰逢抄底档期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7日 02:40  第一财经日报

  边长勇

  金融海啸大背景下,震惊全球的全球大并购事件不断发生。

  今年1月,辉瑞(PFE)斥资680亿美元收购惠氏(WYE);福特也准备出手收购沃尔沃汽车;还有海外媒体称,美国国际集团AIG拟出售旗下亚洲寿险部门友邦保险少数股权。几天前,中国铝业宣布斥资195亿美元注资力拓。

  严寒之中,企业仍不忘“磨刀霍霍”,国际并购潮即将上演?

  并购潮上演

  此前,日本野村证券收购雷曼兄弟亚太业务、三菱UFJ金融集团收购摩根士丹利20%股份。“并购潮实际上已经开始。”三星经济研究院战略组首席研究员刘巳洋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来自咨询公司的信息是,更多的并购正在各个行业酝酿。“我们服务的不少企业,都在等待并购时机。”美国科尔尼公司全球合伙人、科尔尼大中华区副总裁吴明方对本报记者肯定地说。

  目前,经济形势正让全球需求下降。吴明方认为,对拥有庞大的固定成本的行业,如能源、医药、电信、物流运输等行业,在需求下降而固定成本不能作同步的调整的时刻,并购就成了一种手段。

  刘巳洋认为受到金融海啸打击较为严重的行业,将是并购高发行业,诸如金融、汽车以及高科技行业。在欧美国家,“大型高科技企业并购事件会增加”,他进一步表示,“日韩金融企业一直期望走上国际舞台的中心,此时也会对欧美金融资产进行并购。”

  金融海啸下并购对象正变得唾手可得,这让并购变得更加容易。目前的并购对象估值相比金融危机前,已下降到相当诱人的水平。“一家物流公司的价格已经降低40%。”吴明方对本报记者说。对拥有稳固的财务状况的企业,这是个不能放过的好机会。

  对中国企业,并购事件也将增多。

  “某些行业在金融危机前已出现整合的迹象,如消费品行业。”吴明方对本报记者说。她认为,中国本土消费品企业多由二三线市场起家,而跨国公司开拓中国市场由一线市场开始,现在跨国公司开始向二三线市场渗透,而本土企业向一线市场进攻,二者混战在所难免。

  在这种情势下,中国本土企业并购抱团以抗衡跨国公司是条不错的道路。

  抱团取暖

  有更多的人相信并购潮将会出现,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次并购潮的反常。

  传统的理念认为,经济衰退时期并不是并购的最好时机,因为当压缩成本成为企业管理者们首先思考的问题时,巨大的并购往往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并购交易要求企业筹措足够的资本,而且即便在经济没有问题的时候,两家企业的整合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据公开资料,辉瑞此次并购惠氏时为保证交易能够顺利完成,就将举债220亿美元。

  不过,Hult国际商学院总裁史蒂芬.郝奇思(Dr. Stephen Hodges)分析,“这样的收购案并不能代表这就是经济循环的低点。收购惠氏实际上让辉瑞的财务状况更加平衡,并且在整合之后会有更多削减成本的作用,这将使辉瑞具有更强的实力来面对这一波金融风暴。”

  据公开资料,辉瑞和惠氏最近预计销售都将在近期开始下滑,因为两家公司一些销量最可观的产品,其专利都即将到期。在经济下滑情况下,两家公司合并后将可以裁减成千上万的员工,并削减其他一些重叠的成本。

  另有观点认为,在零售、航空等行业,这种“抱团取暖”的并购需求也普遍存在。

  刘巳洋认为,这次并购潮与之前有着很大不同。此前并购是扩张性的,甚至服务于多元化目标。而此次并购潮更大的意义是进行行业整合,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可以预见的是,将可能会有更多的公司为求在经济萧条中生存,而出现收购或出售的情形。”史蒂芬·郝奇思对本报记者说。

  中国企业怎么做

  面对全球并购潮,中国企业是否应该出手?

  “可惜金融危机来得早了一些,多数的中国企业还需要时间和空间大力整顿加强内部管理能力。做国内小型并购整合活动肯定游刃有余,但采取跨国大兴并购手段必须小心谨慎。”吴明方说。

  刘巳洋也认同这种观点。除资源等行业外,此轮经济调整并非中国企业海外“抄底”的最佳机会。

  德勤亚太区CEO马志强也认为,目前市场仍存在不确定性,估计中国企业不会进行大量海外并购。

  日本企业曾犯下重大错误,在“黄金十年”时期,大量日本企业在海外并购高价资产,泡沫破碎后损失惨重。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可以采取参股而不控股的方式。”刘巳洋建议说。对管理能力不足的中国企业来说,这条路径值得一试,特别是急于走出去的中国金融企业,它们此前进行的海外并购很多都不能称得上成功。

  但并购是一项高风险游戏。企业在并购前也需要思考,在现阶段企业管理层全力以赴地应对经济危机,能否有足够的时间精力策划并购整合需要斟酌。不能忽视的是,已经有很多企业死在了并购的道路上。

  (图表由科尔尼提供)

    相关专题:

    沃尔沃买家的代价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