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德水:危机根源在于美国经济过分虚拟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20日 01:23  第一财经日报
李德水:危机根源在于美国经济过分虚拟化
图为国家统计局前局长李德水。(图片来源:新华网)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在有关这场金融危机原因的探究中,以美国财长保尔森为代表的一些美国人的观点,委实令世人惊诧。

  不久前,保尔森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抛出了金融危机部分缘于中国的高储蓄率的观点。对此,中国国家统计局前局长李德水在香港的一个论坛上表示:“这不禁让人想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富家子弟,不务正业,经常出去打架斗殴,又偏好吸毒,还不断地向左邻右舍借钱,结果家里出了事不去自我检查,反而责怪邻居借钱害了他。”

  “把庙变成纸片”

  李德水是1月15日在由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会举行的一个论坛上作上述表述的。一位参会的代表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李德水在会上尖锐地指出,近十多年来,美国经济过分地虚拟化,特别是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完全脱离了实体经济,泡沫越吹越大,越吹越远,终究逃脱不了破灭的命运。

  众所周知,资产的过度证券化带来了恶果。近十几年来,美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可以说是令人目不暇接。比如房屋,属于不动产,流动性很差,但是房屋贷款被证券化以后,其属性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俗化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而美国实行资产证券化策略,硬是把庙变成了一张纸片,一种有价的证券,可以在全球进行交换,而且价格越炒越高,同时也产生了注入不动产抵押贷款担保证券,资产担保证券ADS,和担保债券凭证CDO等等,数不清的金融衍生产品。”李德水说。

  他指出,这场危机的一个严厉教训是,不应依靠制造泡沫去发展经济,对待已经形成的经济泡沫,更不应靠制造新泡沫来转移风险、转嫁危机。他认为,美国金融衍生产品发展过快,而金融监管体系没有跟上,对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另一方面,信贷评级的造假也要对金融危机负责。李德水认为,优质信用评价可以转借,甚至还有伪造信用评级的情况,严重亵渎了信用。“信用、信心、信贷,这三信是金融市场的灵魂,而把灵魂都丢了,金融市场是必然要出问题的。”

  美国才是危机源头

  对于此次金融危机,俄罗斯联邦政府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阿列克谢·列昂尼多维奇·库德林昨日在香港举行的亚洲金融论坛上指出:“美国的次贷危机是金融危机的源头,但问题不仅是次贷,还包括资金的不平衡状况。”

  韩国企划财政部国际事务副部长申齐润也在该论坛上称,金融危机有两个基础原因,一个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另一个是由全球流动资金不平衡的状态引起,特别是前几年全球低利率使得泡沫产生。

  申齐润说,金融危机使大量的投资离开了亚洲市场,这个数字去年底达到300亿美元左右,使亚洲的股票市场大幅下跌。同时,由于全球信贷危机的关系,金融机构很难再找到新的资金进行投资,对全球经济形势形成了进一步的压力。

  日本财务省前财务官榊原英资也指出,泡沫的破灭主要是由美国引起,美国前财长鲁宾认为强势美元对美国有好处,因此不断通过强势美元政策增加美国的贸易逆差。

  虽然也有人将金融危机的根源指向发展中国家的外币储备政策,但在金融系统,更多的人还是相信,监督机制的缺失,才是真正导致危机的根源。

  日本财务省副财务官林信光称,在危机出现之前,美国市场由自己评估风险并自行调节,但复杂的金融体制最终不听使唤,导致金融风暴从美国出现,传播到全世界。

  林信光透露,去年11月15日在华盛顿举行的领导人会议上,包括俄罗斯、韩国在内的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代表在会上达成了共识,认为必须改变国际金融市场监管机制,但美国人相信这个市场的机制不需要政府干预。

  “相反,亚洲金融市场从1997年失败的经验中得到教训,并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从而更好遏制了经济危机。”林信光说。

  库德林也表示,政府接下来要更加关注透明度问题,使投资者清楚自己投资的产品中隐藏的风险。

  相关报道:

  高储蓄率导致金融危机被斥为谬论

  樊纲:中国经济结构根源是储蓄率太高消费太低

  美国财长保尔森称中国高储蓄率导致金融危机

  央行:中国高顺差与美国低储蓄并无因果关系

  学者称中国高储蓄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英经济学家:高储蓄助长信贷危机之说站不住脚

  周业安:高储蓄率让人喜忧参半

  亚太消费者储蓄意愿走高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