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业安:高储蓄率让人喜忧参半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9日 02:14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周业安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正如许多经济学家所言,高储蓄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本来源。当然,这个看法在开放的经济中可以得到修正。如果经济是开放的,即使某个经济体出现了低储蓄,那么国内的投资仍然可以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因为一方面可以通过吸引国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获得资本,另一方面可以直接从国外借款或者向国外投资者发行证券,总之,只要国际资本市场是充分流动的,那么一国的储蓄率高低似乎并不能够完全影响到一国的投资水平,进而无法完全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美国就是低储蓄的典型,但这不影响美国维持着全球最大经济体的实力。很多人对此不服气,觉得美国家庭拼命消费,同时用国外的资本来支撑国内增长,太精明了。

  其实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也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受益者。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涌入,加上我们自身的高储蓄率,使得国内经济增长获得了极为充足的资本支撑,以至于两位数的增长率保持了多年。问题在于,如果仅仅沉湎于这种增长奇迹当中,迟早会出事。道理很简单。如果我国的家庭储蓄率较高,那就意味着消费率较低,即家庭每增加一单位可支配收入,就可能只拿出一部分来消费。如果消费水平不高,那就意味着国内消费总需求不旺盛。而高速经济增长大大提高了总供给水平,如果没有国际市场,那么就必然出现供给过剩。怎么办?把过剩的供给输向国际市场,即通过扩大出口,刺激国外家庭对国内产品的需求,来弥补本国家庭消费的不足。结果,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对国外的家庭消费就产生了巨大的依赖。

  想想看,当本次金融危机最终蔓延到实体经济,导致美国家庭消费水平开始下降的时候,直接的后果就是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也下降。而这就会阻碍中国的经济增长,使得中国的供给能力得不到释放。接下来就是大量的外向型企业陷于财务困境,甚至倒闭。因此,面对国外消费需求的波动,中国的外向型企业是非常脆弱的。除非这些企业及时调整策略,转向国内市场。但是,如果中国的家庭仍然保持较高的储蓄率,那么大量外向型企业转攻国内市场后,就必然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未来的产品市场将超乎寻常的惨烈。走到这一步,我们就看到高储蓄率的坏处了。国内家庭的高储蓄率在提供大量的资本的同时,也告诉这些企业,我们的消费愿望并不高。指望从我们口袋中掏钱,难着呢。

  一个困扰的现象开始出现:高储蓄率提供高的资本积累,从而不断给总供给的扩张创造条件;而同时高储蓄率意味着家庭消费意愿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又压抑总供给的扩张!企业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特别重要的是,在面临经济衰退的时候,由于对未来的收入增长预期悲观,居民会更加重视储蓄,对消费需求就更加谨慎。这无疑对企业是雪上加霜。所以,拯救经济,让经济尽早走出衰退,不是通过号召家庭消费就能够实现的,或者通过家电下乡等活动就能够刺激起来的。蒙代尔建议中国政府给家庭发放消费券,且不说财政是否能够承受,即使每个人发100元消费券,对众多的企业来说也是杯水车薪,不是长久之计。关键的问题是要找到家庭高储蓄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能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政策。

  最近IMF的经济学家查蒙(Chamon)和康奈尔大学的普拉萨(Prasad)教授在NBER(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发布了他们的最新论文,他们基于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居民的储蓄率从1992年的17.5%上升到2005年的24.3%,也就是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居民的储蓄率也在稳步上升。这是一件好事吗?如前所述,未必。这两个学者研究发现,导致中国家庭储蓄率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三:住房、教育和医疗的负担过重!看起来这当然是老百姓的常识,但就是这个常识,决策者未必认识得到,或者即使认识到了,也未必会重视。可能需要外国学者来系统研究,才会引起注意吧!

  当然,外国学者可能并不清楚,改革开放以来,为何中国家庭的教育和医疗负担会很重呢?住房的负担重可以理解,这个问题对美国家庭也是一样。但即使同为发展中国家或者转型经济体,也没有像中国的家庭因为教育和医疗负担而喘不过气来。这说明,当我们在享受高速增长的愉悦的时候,其实大部分普通家庭并没有获得多少福利的改进。想刺激消费需求,看到这,应该明白该怎么做了吧。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