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富涛
因为事关3.6万亿元巨额贷款和数千万贷款人的切身利益,关于“7折房贷”的纷争演变成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在经历了两月有余的令人身心疲惫的猜测之后,谁能享受7折优惠的疑问终于揭开了面纱。
各家银行不断放风号称的各种限定条件,如还贷记录、还贷能力、住房面积等等都变成了可揉可捏的“面团”,多数银行的限定条件浓缩成一条——贷款余额有没有30万元。
只要其他条件不是过于“恶劣”,高过30万元基本都可以直接享受7折优惠利率,无需再申请;低于30万元,资信状况再好,几乎都不能享受7折优惠。
最后的结果发展成这样,可能是参与博弈的各家银行和数千万房贷客户事先都没想到的。但回过头来审视这场讨论,这正是市场化背景下达成的最合理结果。
“再多遮羞布不如一块牛肉”
客户的还贷记录、还贷能力,贷款抵押物是不是普通住房,这些条件对银行评估客户的资信有用吗?答案当然是有用的,商业化改革之后的中国诸多银行都非常重视贷款的安全性。
但在银行看来,个人房贷实在是最安全、最宝贵的资产之一,一般不会因为客户达不到某些教条式的条款而放弃。作为抵押物的房产价值,虽然经历了本轮下跌,但绝大多数仍处于安全范围之内;作为贷款人的中国购房者,从整体上来看,也是难得的高诚信客户。与企业客户不同,作为个人,绝大多数中国人还处在人情社会,非常重视自身受到的社会评价。中国的房贷客户在财务上也非常保守,拥有20多万亿存款,只有3.6万亿房贷,据不完全统计,在贷款成数上,中国的平均水平是五成左右。这与寅吃卯粮的美国消费者形成鲜明对比。另外个人房贷不是一笔短期买卖,能带来二三十年稳定的收益,这对银行的资产配置也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如果没有出现特别恶劣的记录,还贷记录、还贷能力这些条件只是变成了银行与客户讨价还价的筹码。
为何贷款余额成标准
当然银行也不能无条件无差别地实施统一7折优惠。存贷息差多次缩小之后,还是依赖息差吃饭的银行,要想出一个“好办法”:如何既能留住有价值的客户,又能少损失利差。根据贷款余额分类的确非常“有效”——不怕小客户跳槽。
余额30万元以下的客户,如果没有得到7折优惠想跳槽,就得仔细算算是否划算:跳槽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例如有些“下家”银行需要评估费、担保费等等。此外贷款跳槽也不是一项小工程,上下两家银行起码要跑3趟以上,这还是在准备好征信记录、贷款合同、户口本、身份证等等一大摞材料之后。材料有一点点问题都得从头再来,这对不熟悉金融业务的普通贷款人来说,是对耐心和时间的折磨。而能获得的收益非常有限,一般摊到每个月的还贷额,只有数十元的差别。
即便你想跳槽,很多银行可能还不愿收。扮演挖墙脚角色的下家银行为一单业务需要付出不小的人力成本,仅仅与客户直接“接头”的客户经理就得付出3个工作日以上的时间,这还不算后台诸多人员需要付出的人力成本。
无论是“上家”银行,还是“下家”银行,“抓大放小”都是他们最明智的选择。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