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董文标再造民生银行:我不会踏上不知道的“地雷”(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0日 01:09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韩瑞芸 李振华 北京报道

  总结回答你的问题,第一,股份制银行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先导者,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可遵循的路径;第二,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银行业改革的深化,银行同质化现象将会改变,各家银行将会找到并发挥自身优势;第三,市场经济承认的是效率,而不是单纯的规模大小,规模大不一定有高效率,不一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21世纪》:我曾经和一些国有银行高管进行过交流,他们的观点是,未来的银行竞争是资本的竞争,因为掌握了强大资本就能够收购一切可以收购的资产。

  董文标:我认为这个判断是基于传统银行发展模式所得出的结论,但市场深化后,这个判断就不一定正确。举例而言,英国的劳埃德银行(Lloyds TSB),规模不很大,但却是欧洲最受尊崇、效益最好的银行之一。另外,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往往是投行部门的几百人就可以把十几万人的银行集团搞垮。所以,规模大不一定就有优势。有巨额资本当然是件好事,但在很多时候也是麻烦,事物都是多方面的,并且这些多方面的因素又不是静止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

  中国市场经济逐渐成熟,需要银行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与产品。2004年下半年,我就提出民生银行应该有所提升,是质量的提升,而不是规模的提升。我并不要求民生银行员工不停地发放贷款,不停地吸收存款,然后把规模搞得非常大,我们必须追求质量和效益。不知你们是否注意到了我们半年报中间的成本收入比情况,去年我曾经提出,三年内我们要达到目前的成本收入比水平,我认为这是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比较成熟的水平。但是很短时间内我们就达到了目标,成本大幅下降,收入大幅提升。同时,民生银行的中间业务也增长得非常快。

  《21世纪》:很多证券分析人士认为,民生银行这几年的发展是非常激进的。对于一家资本实力不强、起点不高的银行来说,不激进就不能发展,过于激进就有可能导致风险。你如何看待民生银行未来的发展战略问题?

  董文标:欧洲银行业发展了300多年,而中国银行业才30年,按照这种观点,完全可以得出结论说,中国的银行业发展得太快了。同样的,民生银行用10年时间走完了国内银行20年的道路,社会各界肯定会对其发展速度有所质疑,因为银行向来都要求审慎经营。很多人认为,如此快的发展速度肯定会导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也承担了很大压力。我有两个观点:第一,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才是最大的问题;第二,发展必须依托三个前提,首要前提是银行要抓住好的发展机遇,其次要形成一套比较好的、足以加速银行发展的制度,最后还要有一支好的团队和足以理解上述制度的一种好的观念。

  我曾经提出,民生银行应该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超常规发展。超常规发展的一个前提是,从2002年起,民生银行收走了分支行行长的贷款审批权,在全系统建立一套独立的贷款审批体系,这就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严格地控制了风险。在中国银行业,行长们天生地就认为自己应该有贷款审批权,但如果分行行长有贷款审批权,他们在业绩压力和奖金诱惑下,就很难把控住贷款风险,这已被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案例反复证实。说到风险,很多人对于民生银行很低的不良贷款率持有怀疑态度,但是你们想想,民生银行一万多亿资产的规模,即使可以一年两年三年地去做假,也不可能做假十年,好的资产质量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结果。

  再举一个例子,大家都觉得民生银行董事会上争论激烈,可是有哪家银行像民生银行这样呢!多争论并没有坏处,每位董事都将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做讨论,为自身的利益争辩,这才是好的公司治理。

  事业部改革:

  一次自上而下的风险“排雷”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