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破局者”陈峰:踩在改革开放的节点上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0日 00:29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高江虹 李清宇 北京报道

  中国四大航空公司之中,海航是唯一的“市场化”企业。1993年至今,在一个国有资本雄踞的行业里,身处边陲的海航,凭借区区1000万元的启动资金,沿着一条独特的轨迹异军突起。

  已经发生的一切,与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紧密相关。

  改革开放初期,他曾参与中农信的农村改革试验,用化肥合同换来世界银行3亿美元的贷款;上世纪90年代,他又弃民航总局高职,远赴海南特区拓荒;在民航业尚不知灵活运用资本市场时,他又第一个带领海航进入股市,玩转A股、B股、H股;而在中国民航业对外资开放之初,他便给海航引入了资本大鳄索罗斯……

  在过去的15年里,海航的每一次出手,都踩准了中国开放和民航业改革的节拍。陈峰表示,“海航的一切成功,源于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每一次机会”。

  但海航亦在思索:孤悬海外的海南岛,虽是其起飞之地,但毕竟舞台太小。而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或许提供了一个改变的契机。

  踩着改革开放的节点

  《21世纪》:早年,你曾在民航总局就职,但1988年,你为什么离开民航总局去了中农信?这段经历对你后来再次回到民航业,有何影响?

  陈峰:人的发展,真的有很多机缘巧合的因素。

  我是民航总局第一批公费留学的学生,那时一腔热血要进行民航改革,但后来空管局撤销了,我就不想再回去了,于是便到中农信(中国农业信托投资公司)去做农村改革。我就负责从世界银行拿钱。

  当时,中农信设计了中国农村第二步改革方案。虽然我们的想法得到了世行的高度认可,但是钱怎么进来?世行的钱一般都是走项目的,比如铁路、公路项目。

  后来,我建议以“采购化肥”的项目来申请这笔钱。就这样,愣是拿了世行3亿美元钱进来。此后,(这样的事情)再没有过,可谓空前绝后。

  在中农信,我学了很多金融知识,对我后来创立海航打下了充实的金融基础。没有这段经历,很可能海航也不会起来。

  《21世纪》:就创立海航而言,从中农信到海南应该是重要一步?

  陈峰:1989年,我与王刚等六个人就从中农信去了海南。当时,海南希望(我们)这批人才帮忙从世行拿贷款。

  恰逢海南需要发展航空,海南政府发现我有航空背景,让我组建航空公司。海航成立之后,我把这顶花翎还给政府,正式落草为寇了。

  《21世纪》:海航的发展,与海南省的发展,与整个中国民航业的改革,是怎样的关系?

  陈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海航创立之时,海南刚刚建省不久,海南是个岛屿,孤悬海外,航空运输是整个海南发展的瓶颈。海南大特区需要发达的航空,需要自己的航空公司,因此,肩负着海南大特区建设的历史使命,海航应运而生。

  海南最终成为航空大省,海航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海航改变了海南交通资源紧缺的局面。如今,海南两个机场每年的吞吐量达1400多万,在省市排名中算是比较靠前的,与海南的GDP排名相比,是很不错的成绩。

  海航创立时也正值中国民航百花齐放的开放初期,航空市场的格局正在从“单一国有航空”走向“部门、地方各立航空公司”的局面。当时,与海航同期创立的还有深航、长安航空、山西航空等十多家航空公司。

  1997年后,中国民航进行大重组,民航市场六大国企逐渐形成了两大阵营。一个阵营是,以三大航空集团为主的国企阵营,山航、川航、厦航等,都在这一时期变成三大航的附属公司,西南航空、西北航空则被兼并重组。另一阵营则是,以海航为主的、以市场化机制、现代企业制度为纽带的重组阵营。

  由此,民航市场形成了“四大两小”的格局,“四大”是国航、南航、东航、海航,“两小”则是上航和深航。

  [1]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