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6:银行业的“对外开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8日 22:39  第一财经日报

  主角点击:

  钟伟: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时任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外汇管理》副主编

  李利明 时任《经济观察报》高级记者,著有《背水一战——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一书

  ——《激荡•1978-2008》导演丁玎

  2006年工商银行上市当天,在场的人们或许没有意识到,仅仅在9年前,工行和它身后的另外3家国有银行还是国家要紧急出手援助的对象。九年前,在很多海外金融机构眼里,中国的银行业是亚洲金融危机中,即将倒下的一块多米诺骨牌。

  时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的王岐山,在一份建行内部报纸上,连续发出5篇文章,阐述建行正处在一个危难的关头。据钟伟回忆,当时他的原话是:“中国建设银行处于一个生死存亡的何去何从的关头,那么要求建设银行的上下员工必须要有危机感,必须能够为建设银行抓住大客户。”

  对陷入泥沼的银行业进行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要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臃肿的机构如何瘦身。 这是我们激荡摄制组从中国工商银行的内部资料中,寻找到的一封信。信是工商银行内蒙古巴林左旗支行的一位职工在支行被撤销前写下的:

  左旗工行从1985年1月1日成立,谁都没有注意到她是从哪天发展的,哪年又是她的鼎盛时期,从什么时候开始下滑的,只知道到了1999年底已经连续六年亏损,真是兴盛时艰难曲折,衰败时只在瞬间,每况愈下的左旗行到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程度。

  下岗分流,减员增效还远远不能解决银行的问题。在“人往哪里走”解决之后,紧接而来的难题是“钱从哪里来”?于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应运而生,他们的任务就是剥离银行的不良贷款。

  在多方努力之后,四大银行的各项指标终于出现了向好的变化。但好景不长,银行的贷款规模又开始迅速增加,很快各大银行再次陷入泥沼。

  2001年年底,经过多年的艰苦谈判,中国终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根据协议,中国的银行业将在5年过渡期结束后全面对外资开放。那么,5年后的2006年,羸弱的国有银行能否应对外资银行的全面竞争呢?

  当时还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戴相龙提出了三步走的改革计划,那就是:先消化历史财务包袱;然后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制成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最后实现公开上市。可是,这三步走中的第一步:“消化历史财务包袱”,就需要至少8千亿至1万亿的资金,钱从哪里来呢?

  李利明说,当时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就是财政出钱,就是拿我们纳税人的钱,给这些银行注资;另外一种就是通过中央银行出钱,也就是通过印钞票这样的方式。”

  而这两种方式,在当时的情况下都行不通。如果增发货币,势必会引发通货膨胀;而要财政出钱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