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2:MBO的初试水(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8日 22:32  第一财经日报

  这条不归路当时有个时髦的名字,叫做MBO,也就是英语“管理者收购”的缩写。它主要是指企业管理人员收购自己企业的股权,由单纯的企业管理者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主人。MBO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名词,但在96年,却是一个危险的尝试。所以当李东生向时任惠州市市长的李鸿忠汇报TCL的改制方案时,两人首先想到的是风险共担。如何有效地规避风险是TCL改制方案的重点,此时李东生想的是如何准确把握政府的关切所在。

  进入2002年,TCL的5年授权经营合同到期,最终的结果即将揭晓。 这个时候,TCL手机的突出表现不仅成为了集团业务的最大亮点,更重要的是,它保证了集团的增长仍然维持在19%,在5年合约期的最后一年,仍然跨过了10%的达标门槛。2002年4月16日,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大会正式举行,一直被李东生视为高度机密的“阿波罗计划”终于曝光。公司重组后,管理层所占股份上升为25%。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1月30日,TCL集团实现整体上市。按当日收盘价计算,李东生身家超过11亿元。

  企业家们的种种MBO尝试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很容易被人理解为拉大贫富差距,侵吞国有资产。类似的质疑声即使是到了现在都没有停息过。2004年夏天,针对一些著名企业的产权改革方案,一个名叫郎咸平的香港教授展开了猛烈的炮轰,在他的身后,要求对“国退民进”战略进行反思的声音此起彼伏。这时候TCL成了郎教授的靶子。

  当时郎咸平剑锋所指,海尔,TCL和科龙都成了他炮轰的对象。不同的是,海尔和TCL选择了低调回应,唯有科龙的顾雏军跳出来反击,并向法院起诉郎咸平涉嫌诽谤。轰动全国的“郎顾之争”随即展开。由于这场争论涉及国有企业改革路径的正确与否,一大批的经济学者纷纷加入,很快就演变成了最近20年来经济理论界规模最大,火药味最浓的大论战。

  争论归争论,毕竟此时李东生已经顺利完成了产权改革。很快,他就尝到了甜头,在跨国并购遭遇重大挫折后,他没有就地“下课”,一定程度上就要归功于改制已经完成。

  对不少企业家而言,李东生的改制虽然让人羡慕,但它的“阳光之路”却无法借鉴,这也许正是国企产权改革的无奈。资料显示,截止到2002年,全国大部分中小型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已基本完成产权改革,甚至难度较大的国有重点企业,改制面也达到了76%。当然,改制进程的一波三折,也让企业家们明白了产权清晰对于企业和自身的重要性。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