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9年财政预算赤字可能达5000亿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0日 17:31  中国经营报

  预算赤字从2800亿到5000亿,2009年中国财政的“积极”程度,或许远远超出人们的既有想象。

  在被推迟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当日,接近财政部的消息人士告诉记者,2009年财政预算赤字总规模将创纪录地达到5000亿元,而上周,财政部已将编制的财政预算方案上报国务院,并提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讨论。

  这几乎是1997年以来,中国财政预算赤字的“最高额度”,5000亿的赤字规模已然创下中国财政赤字水平的新记录,以至于这位消息人士以“史无前例”形容。而在此之前,中央政府已经确定了三年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而抢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国务院以常务办公会的方式,将从紧与文件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分别调整为宽松与积极,意在应对国际金融海啸给中国经济带来威胁。

  2002年~2004年,受到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中国一方面扩大投资以拉动内需,另一方面财政收入也受到影响,减收与增支的共同作用下,这三年中国的财政赤字一直在3000亿元人民币的水平徘徊,但也一直未能突破2003年3190亿元的最高纪录。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前,接近财政部的消息人士称,财政部曾把一份写有2800亿预算赤字的财政预算方案上报国务院,对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是否对2800亿的预算赤字方案进行了修改,这位消息人士并未给出答案,他只是强调,“5000亿,是确定了的”。

  记者了解到,2008年财政赤字约为1800亿,如果按照2800亿的方案,赤字规模只增加1000亿元。

  5000亿预算赤字无疑是中国创纪录的财政预算赤字规模。按照国际通行惯例,上一年度GDP总额的3%是财政预算赤字安全的警戒线。而历年中国财政赤字也都控制在3%以下,即便在财政十分困难的“后1997年代”,这一警戒线也未曾突破。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年,中国GDP总额为246619亿元,以3%计算为7398.57亿元人民币,因此5000亿预算赤字的总规模尚在国际通行的财政安全警戒线以内。

  “我们可以预计明年长期建设国债和赤字的规模会明显上升,在这方面还是有一定安全空间的。”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尽管在做出此项表态之前,他也承认,本次财政扩张,是一次“反周期”的“扩张”。

  他认为,2008年虽然财政赤字达到了1800亿,但是名义的赤字率还是较低的。他透露,这部分财政赤字中绝大部分并未用于项目投资,而是投入了很多基金当中,“如中央预算调节稳定基金、社保基金等,都得到了财政资金的充实。”他说,据此,贾康判定,即便2009年的财政赤字规模有大幅度的提升,也不存在安全性的问题。

  贾康的另外一个指标是公共部门的隐性负债,他所掌握的数据表明,2008年全年,中国公共部门的隐性负债率在30%左右,而这也处在理论上安全线之内。

  按照经济学界的估计,2009年中国经济将在世界金融海啸之后迎来最艰难也最多变的时刻,如何拉动内需、确保经济增长已经成为摆在中国政府面前最难的一道命题。而在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前,主流经济学家均把这次会议的定调,预测为保增长、保内需。

  上述消息人士曾提醒记者,目前阶段提出的赤字只是预算赤字,而不是决算赤字,在2009财年结束时,决算赤字的规模达到怎样的水平,仍然有灵活的操作空间,毕竟离7398.57亿的安全警戒线,5000亿的预算赤字规模仍有空间。

  此前,香港曾有消息称,中央决策层的高层智囊建议,中国2009年的国债规模也可以大规模提高到5000亿,但是记者并未从相关人士处证实此消息。

     中国经营报记者:李乐

  相关专题

  中国行动应对经济下滑风险

    相关报道:

    明年中国财政赤字预计扩至逾3000亿

    明年财政预算赤字或达2800亿

    2009年财政预算赤字2800亿

    财政预算报告上报国务院 明年预算赤字2800亿

    赤字财政需建立预警机制

    财政部确保全年预算圆满完成

    财政部: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信息公开

    据称财政部正在酝酿5000亿长期国债

    财政部:做好扩大内需政策落实和资金监管工作

写进博客
复制标题和链接发给好友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