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激荡:1978-2008》给我们的启示(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8日 16:40  第一财经日报

  精巧的构思与布局

  我们反对一种内容只能套用一种相对应的固定的模式来表现,但我们却不能完全无视事实上这种模式的客观存在。不然的话,我们的节目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经常大面积出现落入俗套、千人一面的现象。值得引起我们重视和思考的是,这种现象的产生,恐怕与要表现某类题材最终回避不开一些必需的元素是直接相关的。譬如讲到改革开放,无论如何都要涉及到政策的出台背景,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国内的国外的,等等;决策实施后的影响与效果;给人们思想、工作、生活带来的系列变化;有时在可能的情况下还要交待决策的过程甚至是一些逸闻趣事等。

  运用不同的素材固然是形成区别的重要条件,用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角度讲述,也有加以区别的意义。但如果结构类似,仍不免雷同。特别是在我们现在已经基本形成重大主题似乎只能用宏大叙事来表现的思维定势的情况下,似曾相识的局面更难避免。这时,如何精心调整结构布局,巧妙地把各种必要元素合理地组织到一起,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们高兴地看到,《激荡:1978-2008》在片子的结构布局方面做了精心的设计。尽管大题材应该涉及的重要元素应有尽有,但经过用“见证人”客观描述和以人代事叙述的方式加以区隔,整部片子节奏明快、流转顺畅,丝毫没有通常所谓大片刻意营造的仪式感给人带来的精神重负。片子以旁观式的客观叙述为主、以介绍国内重大经济事件和人物为主,轻松而不乏张力、充分而留有余地的表达方式,极易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

  这其中,片子围绕“诠释对过去30年中国成长基本经验、特征的体验”、“回忆过往30年印象最深刻的事”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因素、中国未来取得成功的力量”三个问题设问,通过近百位中国经济改革风口浪尖的“见证者”以独到的眼光、理性的思辨与对事实的执著进行零距离的观察,编织中国经济30年的辉煌图景,明显起到了揭示现在、了解过去、寄望于未来的作用。另外,作为《激荡:1978-2008》的重要环节,第一财经设置了邀请百位中国顶尖的商业领袖、社会名流与财经“见证者”共同完成“命运拼图”的网络环节,通过让他们回答10个撞击心灵的问题,呈现不同时代印记的个性人物,揭示独特时代背景下各种人物的命运与心路历程,进而启发和帮助观众一起找寻当年共同的“时代记忆”。

    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整部片子采用了编年体体例,一年一集。在每集的最后,配有用几句话寥寥代过却图文并茂的关于当年国际重大事件的记录。篇幅不长,却准确而醒目地勾勒出中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上的坐标位置,催人举一反三,令人浮想联翩。

   凡此种种,无不显示出创制者的匠心独运和对创新、超越的孜孜追求。而这种努力的结果,就算是没有轰动一时的大人物出场,仍会给人不落俗套的感觉。客观、深思、宽容的创作态度。

    一部以反映历史为主的纪录片要想在观众中立住脚,必须依靠两点,一为史实,二为观点。史实要可靠,观点要公正。史料再多,如观点偏颇也不能服众。对“胜者”一味吹捧,对“败者”一概抹杀,是不能取信于民的。作为过来人,我想每一个人都会对从那时到现在整个社会和人们思想认识的巨大变化印象深刻。


  这里,我想引述本片编剧吴晓波在其著作《激荡三十年》中的一些段落,便于我们对改革开放之前与之初的状况进行一番梳理。他在书中写道:“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世景变迁的幅度之大往往让人恍若隔世。有很多事实在今天看来竟是如此的荒谬和不可思议,在1983年之前,政府明令不允许私人买汽车跑运输,一个今天已经消失的经济犯罪名词—‘投机倒把’在当时是一个很严重的罪名。

写进博客
复制标题和链接发给好友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