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财经类电视纪录片创作的重大突破(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8日 16:23  第一财经日报

  受众本位观是一种创作观,也是一种价值观。体现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就是要创作者从选题、策划、撰稿和表达手法等各方面突显受众的需求。纪录片《激荡•1978-2008》在这些环节上都充分考虑到了受众的需要。在选题策划上,该片既有全国眼光又兼顾本地特色;在叙事方式和艺术表达手法上,该片坚持理性内核感性表达的原则,切忌让群众听不懂、看不明。纪录片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其内容的真实、细节的感人和叙述的故事化上。《激荡•1978-2008》每一集都是按照上述要求层层推进的,基本做到了让受众关心,让受众爱看,让受众感动。一个完美的纪录片其实是和观众一起完成的。《激荡•1978-2008》基本做到了。比如,该片虽然是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庆典之作,初衷是想以一种电视的手法、编年体的方式对近30年中国经济史进行系统的纪录与梳理,但并没有平铺直叙。作为节目的主角,100多位“见证者”的角色定位使观众得以从客观的角度冷静地分析过去30年中国的成就与失误,这种激扬与反思并存的思想脉络贯穿全片,不但符合纪录片的风格,而且在中国财经电视节目中也绝无仅有。用创作团队的话说就是“把话筒交给这些见证者”而不是交给记者或主持人。让人民去判断,让观众去思考。这或许是本片受众本位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本片成功的另一法宝。

  三、《激荡•1978-2008》把上海纪录片的创作水平推上新高

  一部完美的纪录片应当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结合。第一财经创作的《激荡•1978-2008》片头制作简洁厚重,片尾意味深长,在单集的叙事结构、全集的逻辑结构和时空节奏的把握以及各种角色声音的处理、对接上,都显示出了“见证”历史的真实感和艺术的感染力。

  上海是一个有着纪录片收视的良好氛围的市场。十多年前,上海电视台率先在国内开设了纪实频道,拥有《纪录片编辑室》、《纪录中国》、《环球纪实》、《人物》、《传奇》等十多个纪录片栏目,在全国纪录片市场上具有很高的影响力。第一财经新近出炉的这部史诗般的巨作《激荡•1978-2008》在内容拓展和艺术形式创新两个方面把上海纪录片的创作水平又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们把财经节目和纪录片手法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为共和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献上了一道丰富多彩的视觉大餐。上海第一财经传媒公司如果能够有效利用先天优良的市场资源、环境资源和文化资源,在打造具有财经特色的纪录片品牌和规模化生产上继续不断探索,不但能够对上海电视纪录片的发展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也会大大提升中国电视纪录片市场的价值——包括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

  人们常说,新闻节目最能反映一个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实力和质量水平。也许不用多久,人们会说,纪录片是衡量一个电视台节目制作实力和质量水平乃至艺术水准的标杆。只要内容好,文化价值高,艺术质量过硬,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就一定会像帝王将相内室里摆放的钟表一样,逐渐走进千家万户,走向国际市场。(作者分别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和研究生)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写进博客
复制标题和链接发给好友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