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6年来首次为“保8”而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3日 09:59  东方早报

  早报见习记者 李耀宗

  早报记者 罗晟

  按照惯例,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下周初召开。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惟有保持8%以上的增速,才能吸纳每年新增的2000万就业人口。昨天下午,中国社科院在北京发布“2009年《经济蓝皮书》”,乐观预测我国2009年GDP增长为9%左右,全年CPI为4%并将继续下行。

  但是已经为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所伤的中国经济是否还能如学界所愿地“保8争9”,只有拭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如何运筹帷幄。学界普遍担心的是,如若“破8”,经济将硬着陆。

  弱市下猛药

  今年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季度GDP增速已连续五个季度呈回落走势。中新社发表评论称,就在年初,各方还在猜想,中国经济这轮两位数的增长还能持续多久。未到年末,官方已宣告6年来首次要为“保8”而战。

  国家信息中心的研究报告称,预计四季度GDP增速将滑落至8%左右。同时,宏观经济先行指标——11月官方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跌至三年多来的最低点,显示11月份制造业受到订单急剧下降的影响而大幅收缩。

  中金公司报告指出,目前的经济指标中已有多个“第一次”昭示了中国经济加速下滑,包括发电量出现十年来首次负增长、主要重工业产品量创历史最大跌幅、7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创历史最大跌幅、FDI出现年内首次负增长等。预计11月情况更甚。

  人民币汇率12月1日出人意料地创出2005年汇改以来最大单日跌幅,昨天又再次触及0.5%的当日波动区间下限,令人民币未来是否将持续贬值的争执升温。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放缓严重打击中国出口,中国经济增长乏力之际,市场开始揣测,中国是否会采取人民币贬值措施,促进出口进而拉动经济。

  乐观派:“保8”尚有空间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虽然中国经济受到很大冲击,但宏观调控尚有空间,只要措施得当,投资到位,“保8”没有问题。

  在昨天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中,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张汉亚认为,国家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的扩大需求政策估计到2009年的下半年才能“明显”见效。他预计,2009年的中国投资和经济增长会呈现逐季上升的态势,全年的投资增长会在25%左右;这样的投资增长水平将使GDP增长达到10%左右。

  国家统计局总工程师郑京平认为,只要宏观调控政策应对得当,作为一个经济基本面仍比较好的“大国经济体”,中国经济可以在十分困难和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下,获得9%左右的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上涨也可以维持在3%以下。

  国家发改委官员透露,四季度投资考虑到了地域因素,“冬天北京气候不利于施工,因此项目安排南方多,北方少”。而在建项目优先同样反映了决策者救经济之心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也是积极的“保8”派。在他看来,今年粮食大丰收可有效防止物价上涨,为官方采取反经济周期政策提供了空间。而雄厚的财力,充裕的银行流动性,全球大宗商品物价仍处于下行趋势,城镇化、工业化仍在进行中等诸多积极因素,使得明年经济能确保8%以上的增长率。

  有学者提出,为增进官方“猛药”的效力,如愿实现“保8”大计,需要放宽准入,允许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行业外”资本进入基础产业、能源领域等,拉动民间投资。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则发出警告,要防止项目过程中的贪腐,要严防“上一批项目倒一批官员”。

  “财政扩张的作用即使用到最好也只能避免经济的下滑。仅靠财政刺激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坚持推进制度改革。”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张斌说。

  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表示,中国4万亿的财政刺激政策,最终出来的肯定不止4万亿,地方政府会把这一次的刺激政策作为一个新的跳升式发展的绝好机会。他表示,明年8%的增长率应该是非常有希望的。

  谨慎派:面临保“6”问题

  中国经济明年能“保8”吗?以外资行为代表的悲观者认为,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才刚刚开始,中国经济已经失速,“保8”是乐观估计。

  世界银行以及摩根士丹利等投行近期纷纷将中国明年GDP增长预测调低至7.5%。

  瑞信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表示,对政府放宽贷款的呼吁,银行会“积极拥护,审慎行动”。陶冬表示,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不是保“8”的问题,而是面临保“7”的问题,甚至保“6”的问题;同时,亚洲将有一些大的企业由于资金运作出问题而破产。

  在2日于深圳举行的第七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年度峰会上,陶冬更指出,从全球采购指数来看,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不过只有6%,甚至更低一点。

  陶冬表示,如果全球经济出现一个全面的同步衰退的话,亚洲一定深受影响。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