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9省市公布万亿计划 18万亿投资倒逼地方债出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2日 01:13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夏华旺 蔡燕兰 郑 重 刘照普 北京 上海 山东 江苏报道

  企业投资减弱,政府之手再现。短短两周,国务院提出的两年4万亿计划,已经被地方的投资热情放大到18万亿。

  和2007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万亿相比,地方20个省市在10天内公布的投资计划是爆炸性的。

  截至11月21日,2007年GDP超过万亿的9个省份中,已经有7个提出将在未来两年通过政府带动投资万亿以上,北京市也表示,1年内以政府1500亿带动社会投资1万亿。

  11月20日,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张汉亚告诉本报记者:“地方政府纷纷用数字向中央表态,同时也想依靠响亮的计划向中央财政多要些份额。中央政府在4万亿计划中将承担1.18万亿,预计每年拨出5000亿。”

  京沪万亿保卫战

  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房地产滑坡的夹击之下,北京和上海政府为保增长而来。

  11月12日,北京市委会议作出部署,今后两年共安排政府投资1200亿至1500亿元,预计带动社会投资10000亿元。11月17日,上海市委决定,至2010年,本市安排1600亿元政府性资金用于项目建设,预计拉动全社会投资超过1.1万亿元。

  北京要在1年内完成万亿投资,上海预计两年内完成。一个城市处在奥运后,一个城市在世博会前,寻求增长的心情不一样。

  11月13日,北京市发改委经济信息中心发布研究报告称:“2008年北京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大幅回落,1-9月份,同比增长-7.77%,是1996年以来首度负增长。”

  北京市社科院经济所所长、政府顾问赵弘对本报记者表示:“奥运后北京的大项目完工,又正好遭遇全球金融危机,政府对奥运后衰退有过担忧,新一轮投资兴起非常及时。”

  在北京市政府的会议中,1万亿的投向划分为4条地铁900亿、高速公路网和保障房建设等模糊的几大块。

  赵弘说:“在明年的投资计划中,地铁和生态建设一直是政府努力投资的内容,只是加快了开工速度。我们还向政府提出了新城方案。主城区已经饱和,加快建设京西CBD等3个城市副中心,可以扩大北京的空间结构,带出的社会资本非常大。”

  上海政府也打算将新城建设变为扩大投资的引擎。11月18日,上海临港新城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戴海波透露,刚刚出笼的1600亿元政府性项目建设资金中,有很多项目涉及临港新城,他们正积极与有关部门对接。

  尽管有世博会和迪斯尼的大项目支撑,上海遇到投资下滑的困难同样巨大。

  房地产和工业都不景气,投资额出现个位数的增长,是对上海经济的一种考验。张汉亚认为:“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据了社会总投资的一半以上,地方仍然希望拉动这一部分投资。”

  中西部省份比拼决心

  一向被认为财政吃紧的中西部省份,亮出的投资计划在气势上盖过东部地区。

  江苏是经济高度外向化的省份,其工业产值占经济总量50%以上,出口额占GDP60%以上,工业品销售的三分之一份额依靠国际市场,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省和出口大省。基于这种特点,在全球经济危机形势下,江苏经济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和影响,比其他地区更早地感受和迎接这一挑战。11月13日,江苏提出十项具体举措,启动首批3000亿元政府主导性投资项目。11月14日,河南省发改委表示,从今年11月份起至2009年底,河南省拟投资1.2万亿元,但未说明政府将投入多少钱。

  11月18日,四川省委称,2009年力争完成投资12000亿元左右;力争到2010年累计完成投资3万亿元以上,其中政府性资金拟安排8000亿元左右。湖北省政府则表示,已建成一个“相当充裕的项目库”,总投资额超过7万亿元。云南省计划在5年内为扩大内需的项目中投入3万亿元。

  张汉亚表示:“我们对河南的一些城市做过考察,中部地区这些年确实在通过大项目建设跑步前进,河南铆足了劲向中央表决心,要资金。但政府带动1万亿的社会投资,存在一定困难。”

  2007年,河南省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61.5亿元,加上中央补助等全省收入总计1935亿元。按照北京和上海的模式,以1500亿带动1万亿,河南财政投入的压力从这个数字可见一斑。

  经济学家李开发认为:“我更关心的是,各省的1万亿投到哪里去,一些政府公布的投资对经济效益推动不足。”

  同为中部省份,近日湖北省发改委公布了年初的重点项目调整方案,项目数量由84个调至89个,总投资由4019亿元改为4263.4亿元。新增项目以公路、商贸、基础设施等为主,而取消了一些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化工、钢铁、电力等行业的项目。湖北省发改委还表示全省的项目储备总额达到7万亿元。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表示:“大量投资于基础设施,最重要的理由是提升经济的生产力,但中国经济的产能过剩已经非常严重。基础设施有两类,我想强调的是软件基础设施,包括与增加国民健康资本和知识资本相关的基础设施,它们对国家竞争力和经济未来更加重要。”

  张汉亚也认为:“大量的地方项目迅速启动,对未来经济的影响还有待观察,个别地区没通过环评的项目也在开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开闸在即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