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邓瑶 本报记者 高江虹
对于山东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简称“日钢”)的1.2万员工来说,2008年的冬天来得比以往更早,也更寒冷。
11月10日,日钢董事长杜双华一封题为“只盼大家理解我的苦心”的公开信,开启了日钢“裁员”洪流的闸门。
记者从日钢内部了解到,截止到11月14日,日钢人力资源部裁员50%;信息中心裁员三分之二;各分厂第一批裁员20%,并分三批进行;在生产车间,部分班次职工已陆续开始放假、离职……
日钢一位内部人士透露:“大概一个月前,办公区就开始裁人了,然后逐渐蔓延到整个公司,最终的幅度可能会超过50%,留下来的员工,大部分降薪20%-50%。”
虽然,中国钢铁企业近期普遍陷入困境,但如此大规模的裁员,实属罕见。
在杜双华的“苦心”背后,固然有钢铁行业的整体下行,但更多的是对企业命运的无从把握。
“断贷”与“裁员”
10日,在公开信里,杜双华以“我们每个月亏损几个亿”,“现在的市场已经看不到任何短期能够好转的迹象”,“与其到时全盘皆输,不如现在断腕求生”为由,宣布“压缩产能,瘦身减员”,并称,日钢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而仅仅5天之前,11月5日,日照钢铁控股集团与山东钢铁集团(下简“山钢”),刚刚签署了“重组意向书”。
山东钢铁工业整合大计,由此迈出重要一步。一位山东钢铁业资深人士表示,山东钢铁工业整合大体思路是,先将省管企业济钢和莱钢组建为“山东钢铁工业集团”,然后,再由山东钢铁集团“通过股份制形式”重组日照钢铁,使全省炼铁、炼钢、钢材生产能力控制在年产4500万吨。
但这也许并非杜双华的本意。目前,杜双华持有日钢近70%的股份,其余近30%股份由日钢副总经理袁新海代持。而多位日钢内部人士向记者证实,袁新海为杜双华的亲戚。
11月15日,业界便开始传言:日钢并不愿被重组,但在“断贷”致使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下,杜双华被迫就范。
对于“断贷”一事,日钢总经理助理房超并未否认,但他仅对记者表示,“你最好去问银行吧,断贷是他们的事情。”
一位日钢内部人士则对本报记者称:“山钢要整合日钢,断贷是最好的方法。日钢的负债率一直比较高,尤其赶上了经济危机这样一个时机,断贷几乎等于断粮。”
而大规模的裁员,在一位“跟杜双华干了10年”的日钢中层看来,正是杜双华的抗争名夺利之举。“以我对杜总的了解,他是不会卖掉日钢的。这一次的裁员,只宣传工具而已,在舆论上给山东方面施加压力。”
上述山东钢铁业资深人士也表示,日钢的裁员力度的确“超出意料”。在他看来,与其发展规模相比,日钢1.2万员工在业内已经算是“精炼”了。
危险的“日钢速度”
但一向以“业绩突出”著称的日钢,何以如此脆弱?
在由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效益200家”评选中,日钢以2007年58亿净利润排名第38位,而莱钢和济钢(山东钢铁集团前身)仅分别排在第67位和116位。
上述日钢内部人士也透露:“今年1月至8月,公司平均每月净利润4-5亿。”
但“9月,公司开始亏损了,亏损额是4个亿,10月亏损6亿”。中国钢铁业的整体下滑,日钢未能幸免,更大的问题则在于,其快速扩张过程中积累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
一位接近日钢高层的内部人士也表示:“杜一直想把日钢做大到足够与山钢抗衡。”成立至今短短5年,日钢年产钢已达到千万吨,成就了日钢人津津乐道的“日钢速度”。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