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投海外投资路线图及反思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1日 00:56  中国经济时报

  曲瑞雪

  继上周初刚刚被曝54亿美元货币市场基金“触雷”后,10月17日,中投抄底黑石的消息又得到了后者的证实。

  中投将通过公开市场增持黑石股份,持股比例从9.9%增至12.5%,增持的执行机构仍是中投为投资黑石而创立的法律实体——北京万德福投资有限公司。

  10月16日,黑石收盘价为9.36美元。与去年5月中投29.605美元的入股价相比,该笔投资已缩水近20亿美元。有媒体悲观预计,综合在黑石、摩根斯坦利以及美国货币基金市场等投资造成的浮亏,中投在美国的被套资金可能已经达到百亿美元。

  自2007年9月29日正式挂牌以来,中投海外投资接连爆出巨幅浮亏,已深深刺痛了国人的神经。

  真的是“基因”问题?

  在中投正式成立的半个月前,国内知名经济学家谢国忠就曾撰文指出,“国家投资公司没有创造相应的环境吸引人才加入,其组织结构更类似于一个政府机构,靠政治需要来决定关键人事任命,缺乏一个成功的投资机构所需要的独立和创造性思考的特质。所以,除非政府从一开始就创造出正确的‘基因’,否则国家投资公司的失败是必然的。”

  谢国忠的这一判断并未专门指向中投,然而中投运作一年来的失败却不幸与之契合。那么,中投公司是否真的存在国家投资公司所常见的“基因”问题呢?

  被媒体爆出一手促成中投入股黑石的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前司长、现黑石集团大中华区主席梁锦松曾表示,中投的亏损是美国金融风暴导致的。

  然而,一些知名金融专家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则认为,除了金融危机这样的外在因素,中投自身的组织架构等问题,即谢国忠所言“基因”问题,应该是导致中投节节失利的内在因素。

  “我们搞不清楚中投到底是一个投资机构,还是一个政府机构。”一位国内金融圈专家对记者直言。据他了解,中投所做的决策在不小的程度上是行政级别因素在起作用,而不是纯粹市场化的投资收益与风险评估的结果。

  人才与机制“瓶颈”

  从酝酿设立到正式挂牌,中投公司的诞生饱含了国内金融业界的期待。因为,这标志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然而,成立后仅短短一年时间里,中投已经让许多人感到“失望”。

  “中投公司的高层多是官员,而且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从事宏观经济管理的官员,在其组织架构中,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投资专家不足。”这位人士表示,人事制度接近国企、薪金与外资大行相去甚远,这也给中投引进投资专业人才设置了障碍。

  从目前已有的投资案例看,决策层和执行层投资专业人才的不足,似乎已经影响到了中投的专业和技术水平。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界人士透露,中投正式成立之前的第一单业务就投向了黑石这样的私募基金公司,这使业内颇有微词。在全国人大财经委的金融安全会议上,已经有不少专家提出,国家主权财富基金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投资要慎之又慎,与收益相比,中投应该把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而中投第一单就投向黑石这样盈利性很强,但是安全系数极低的私募基金类公司,其实是一个方向性的错误。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