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淘金碳交易(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8日 15:11  《中国企业家》杂志

  2007年11月10日,EB在巴厘岛举行第36次会议,辽阳石化等一批项目的命运将在这一天决定。他们所能做的只是时刻盯着UNFCCC网站。如果这次失败,就必须进入2008年1月份的复审,而复审的通过机率不足50%。

  网站放出的消息是无条件通过。

  截止到2008年1月20日,全球共有1108个项目通过注册,减排量为2.18亿吨,其中中国为1.08亿,辽阳石化项目当时超过全国EB注册减排量的10%,全球的5%。

  “对石化企业来说,减排技术并不复杂,关键是理解《京都议定书》及其规定的减排方法学,数字估计上趋向保守,宁可损失点,也要让审查更易通过。”中石油集团一位了解项目的人士总结,“自身要首先将其视作一个减排项目,而非盈利项目,操作时就容易与EB的理念对接。”

  与国际买家交锋

  事实上,在向EB提交注册之前,辽阳石化就需与购买商达成正式的购买协议。对初涉碳交易的辽阳石化来说,要跟手法老练的国际买家交手、保证自己利益,可谓异常艰苦。

  辽阳石化也曾思考去欧洲市场面对终端需求方直接交易,考虑精力有限,最终决定以高盛子公司高盛国际(高盛是中石油海外上市的主承销商)和NAM(世界最大的碳指标购买基金)为“批发商”,他们拿到指标后,再分销给其他买家。

  辽阳石化与高盛、NAM谈判争论的核心之一是价格。

  国际碳交易市场价格波动剧烈,一年之中,可以从每吨30欧元跌到不足1欧元,中石油方面不希望承担波动的风险,能以一个固定价格出售指标。当时国家发改委有一个每吨9美元的指导价格。据接近高盛的人士透露,高盛本有意拿1200万吨碳指标中的50%,但辽阳石化坚持近10美元的价格不肯让步。最终高盛国际仅获得了10%的指标,但价格比NAM要便宜,为9.5美元,NAM虽然以每吨10美元成交,却得到了90%的指标。而且与高盛国际以美元结算,与NAM则以欧元结算,当时10美元约等于7.31欧元,就锁定在这个汇率上。

  这其中蕴藏了几分对赌的含义,“国家发改委批示用美金,作为企业,如果就考虑自保,‘听话’,即使美元跌得非常厉害,他们也不会受责备。而辽阳石化坚持与NAM用欧元,若欧元贬值,可能要承担来自国家的批评。但最后他们参考中石油总部财务部门的判断,还是下决心按欧元结算。”一位匿名的发改委人士说。之后美元一路疲软,证明他们做出了正确选择。

  另一个焦点是风险如何分担。“碳交易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风险,周期长,至少从2008年到2012年。最现实的风险是担心企业不能提供足够的排放额度,例如减排装置运行出现断续等情况。”英国气候资本集团董事总经理马克·贝尔告诉《中国企业家》。在CDM项目中,多数情况下买家与卖家都希望承担最小责任,将无限责任推给对方。

  辽阳石化项目谈判也面对类似难题,最初买方曾提出,一旦中方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足量提供1200万吨碳指标,必须去国际市场购买差额,补足缺口。这是辽阳石化所难以接受的条件,最后达成的协议是一旦出现生产断续,辽阳石化就以实际减排额支付,不需任何赔偿。

  为降低信用风险,NAM曾请了一个专业公司去辽阳现场做资信调查。而据接近高盛的人士透露,其曾要求中石油集团经过标准普尔的评级。“为这么一个项目去单独给整个中国石油做个评级?当然不可能的,但实际这可被视作是一种谈判技巧。”这位人士说。

  这并非力量对等的较量,高盛国际和NAM都是精明而实战经验丰富的对手。他们可以拿出一份对自己非常有利的70多页英文合同初稿,辽阳石化就无法做到这一点。外方还曾试图在合同中加入一条“优先购买权”,即如果《京都议定书》在下一个计入期内继续有效,那么2013年以后外方具有优先购买权,在未到期之前外方不放弃的情况下,辽阳石化不能与其他买家进行谈判出售。类似条款明显对中方不利,但要说服对方,需要极高的专业素质。

  CDM项目技术性强,合同文本传来递去,有时为对一个单词的不同理解都要衍生出若干条款,最长的一次谈判,持续36个小时。买家律师可以轮番上阵,而辽阳石化项目组只能勉力支撑。

  此种形势下,中方作出的退步有限。“因为辽阳石化很清楚手中的砝码,手中有货不愁卖。”上文中接近高盛的人士评价,据说辽阳石化曾释放出信号,若现有买家退出,他们很可能会转而与世界银行合作。

  2007年7月,辽阳石化向EB提交注册前夕,买卖双方终于达成协议。

  工艺:不以指标换技术

  选择技术提供商也是碳交易中关键一环,其中大有玄机。

  2005年底着手编制项目可行性报告时,辽阳石化与杜邦公司下属的英威达公司(INVISTA)进行了3次技术交流,英威达俨然已成为最可能入围的专利技术商。

  最初,英威达提出的报价是专用技术加催化剂能以250万美元出售,这个价格并不高,但是,随着接触深入,英威达提出的附加条件令辽阳石化大吃一惊。

  “250万美元的条件是保证设备能达到85%以上的减排效果,而剩下15%的减排指标,需要与中石油对半分成。”一位了解此项目的专业人士透露。如接受这一条件,意味着英威达每年可能获得近100万吨碳指标,理想状态下此一项每年就收入近1000万美元。

  以技术换指标,是国际减排专利技术商常用手法,而企业以指标融资,也为碳交易规则所允许。

  但是辽阳石化感觉没有必要出让这部分利益,拒绝了英威达的提议,英威达重新报价,一口气提到950万美元,而当时此项目立项总投资不过8700万元,辽阳石化自然不能答应。英威达认为辽阳石化无法在不影响申报流程的时间内找到第二家专利技术商,也不愿意让步。

  契机出现了,经过在海外专业网站上搜索,德国某公司进入视野,经测验,该公司与英威达在技术上对氧化二氮的分解能力相差无几。在不分享指标的前提下,该公司报价500万欧元。反复谈判,最后德国公司亮出底线,360万欧元。但辽阳石化只愿意给300万欧元。得到这一消息,该公司总裁左右为难,在飞机上就和辽阳石化项目组的宋林打电话沟通,下飞机后告诉宋林:300万就300万吧。此刻,得到风声的英威达又来了,希望继续谈判,但报价只能下调到600万美元。2006年9月底,辽阳石化最终还是选择了德国公司。

  2006年的11月下旬,辽阳石化一行9人到德国,对整个工艺包进行设计审查,意外发现装置变了,记得最初的设计是气体上进下出,现在改成了下进上出。外方的解释是这样钢结构压力可以减轻,还可以节省投资,似乎完全是从辽阳石化的角度考虑。

  考察团隐隐觉得没这么简单,回国研究后,坚决要求改回上进下出的设置,而德国公司则反复游说,强调这种设计的优越性,为此争论了半天,最后辽阳石化强调,这个设计必须要尊重甲方的想法,即使增加基础投资也无所谓。

  为何要拒绝对方的“好意”?辽阳石化方面不愿就此深谈。但上文中的业内人士分析,从技术上看,如果改成下进上出,催化剂的阻力降就会改变,未来只能使用该公司的催化剂,不可能改用其他家的,一旦这家公司抬高催化剂价格,辽阳石化也必须接受。“双方心里都清楚,只是都不说穿罢了。”他说,“碳指标的潜在收益太诱人,某个环节疏忽一点也会吃大亏。”

  2008年3月14日,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氧化二氮减排装置一次开车成功。第二天,几乎一冬无雪的辽阳地区普降瑞雪,员工戏言:氧化二氮减排的效果还真明显。

  难啃的馅饼

  设备一旦建好,资金就会像自来水一样,打开龙头就流出来?这是外行的想像。

  设备开车后,需通过另一家项目实体英国SGS近乎苛刻的审查,SGS总部对报告再审核后,认为可行就汇报给EB,EB将此报告公示一个月,若一个月内没人提意见指标生效。生效后,EB会给辽阳石化发减排量核证证明,此刻辽阳石化才能通知高盛国际和NAM,进行交易。

  正常运行后每个月EB都会核查,等于验收产品,看有没有弄虚作假,即使仪表有几秒钟的误差也会被指出,期间每一个数据不是所有企业都有它这样的耐心,独立走完全部程序。江苏沙钢集团与西班牙Endesa电力集团公司也签署了年百万吨的减排协议,Endesa是最终端需求方,沙钢交易过程中倚重国内一家中介机构,据其战略部负责人透露,该中介机构担负了包括申报在内的所有费用,沙钢不用承担任何风险。双方共享成果,二氧化碳每吨价格在8欧元以内时,收益全部归沙钢,超过8欧元的部分双方分成。

  “国家鼓励业主自己开发,中介仅收中介费,这样可以在企业内部培养掌控游戏规则的人才,但我们往往摸不着头脑,或者财力不允许,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是最现实的。”沙钢战略部副部长尉国说。

  如果完全按照规则,项目业主的实际收获没有用数字推导起来那样惊人,其中要按照很高比例上交财政,而企业留存部分需用于建设循环经济及节能环保项目,“作为大企业,中石油集团更倾向通过CDM项目塑造和改善整体形象。承担减排责任是早晚的事,长远看来,即使没有收益也要做这件事。”中石油集团一位高管说,“多方博弈,最大的赢家还是地球。”

  CDM项目的开发设计

  和实施流程图

  业主提出项目概念(开始)

  咨询机构:CDM可行性评估、减排量计算

  编制项目设计文件、寻找买家、签订减排量购买协议

  国家审批、指定经营实体审定、EB注册

  项目正常情况下的可研、融资、设计等

  项目开建、实施

  次年循环进行

  项目调试,运行、

  监测

  经过核查、核证后产生减排指标CER

  [专访]

  卖方市场只是表象

  专访“中国CDM第一人”吕学都

  CDM项目背后有很多隐藏的风险。企业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文 | 本刊记者 王勇

  在对CDM市场前景信心百倍的同时,业主、咨询公司、DOE乃至地方政府等产业链上的各方也满怀迷惑。其中,CDM市场是否存在风险和泡沫、“后京都时代”CDM市场是否继续存在、国际碳市场价格的走向成为业界最为关心的问题。

  为此,《中国企业家》专访了《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候补委员、科技部全球环境办公室副主任,有“中国CDM第一人”之称的吕学都。

  中国的CDM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

  碳交易市场规模是动态的,取决于国际上对减排量的需求,特别是发达国家所承担的减排义务与本土完成的减排量之间的差额。如果发达国家有更多减排承诺,规模就随之扩大;如果交易价格适中,买方就会更多。因此,市场规模特别难评估。2002年前后,科技部参与了世界银行对此问题所作的评估。根据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分析,到2012年要完成的温室气体减排总量在50亿吨左右,预计其中的50%将通过境外减排方式完成。

  中国大概占CDM市场50%以上的量。这样算下来,中国CDM市场能够有15亿吨的容量就很不错了。目前中国碳市场价格在每吨10欧元左右,那么初级市场规模总计在150亿欧元左右。我认为这个数字还是比较准确的,目前各种市场估值都有虚高。

  有观点认为中国碳市场价格过低,未来碳价格还会继续维持向上的态势。你怎么看?

  现在确实有很多买家来找业主,出现部分业主漫天要价,一些CDM项目价格卖得很高的情况,给人一种是卖方市场的感觉,但这只是表象,背后有很多隐藏的风险。企业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首先,CDM市场本身有很大的政治风险,即发达国家在履行《京都议定书》的减排义务时,能否切实履行承诺;另外,发达国家是否能够切实履行承诺,也与CDM市场的价格因素相关,如果价格很高,发达国家没有能力去购买减排量,他们可能干脆不去履行义务了,CDM市场可能也就不存在了。

  其次,《京都议定书》有三种海外减排机制帮助发达国家完成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分别是CDM、JI(联合履行)和ET(排放交易),后两者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减排合作,CDM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减排合作,三者可能形成竞争态势。在温室气体减排配额方面,发达国家有两类不同的情况:一类是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国,这些国家获得的排放配额不够用,必须通过海外减排机制完成减排义务;第二类是前苏联及东欧国家,这些国家存在大量用不完的温室气体排放配额,我们把它叫做“热空气”。当发达国家完成任务无门,CDM项目价格又很高时,就只能去买“热空气”。如果这部分热空气大量进入市场,用洪水猛兽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整个CDM市场体系会在一夜间被冲垮。

  目前国际CDM市场的价格处在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

  对。理想的局面是这样:买方购买减排量的价格远比其在国内做减排所花费的成本低;项目业主通过卖减排量能够获得一个合理和足够的回报;中间方所获得的回报也足以激励他们去开拓和发展市场,我们一直在引导中国沿这个方向发展。

  “后京都时代”CDM市场是否还会存在?

  应该说风险是有的,我们都不清楚2012年以后这个市场是否存在,这取决于国际谈判,2009年年底能见分晓,但我个人判断不应该会有问题。

  中国已经是最大的碳排放国,受到的国际压力很大,未来会不会承担减排义务?

  我们在国际上确实受到很多压力,这可以理解。如果发达国家都做不到的事情,要求发展中国家去做,这根本不可能。目前全世界真正做到减排的只有两个国家——英国和德国。像美国这种人均GDP三四万美元的国家都做不到,怎么可能要求人均GDP只有两三千美元的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义务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 此篇为精编网络版,欲知更多内容,请参见中国企业家网站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