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巴德·格林斯潘:用影像还原奥林匹克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8日 10:58  财时网-财经时报

  从格林斯潘的这第一部作品开始,他最关注的就是单纯而充满关怀的人类之爱

  ◆ 本报记者/翟瑞民

  杨澜:在你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电影中,有一个较长的段落献给了中国代表团的入场式,你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格林斯潘:……我觉得是中国代表团拯救了那次奥运会。

  1952年,一个26岁的年轻人带着他对电影的梦想,进入了赫尔辛基奥林匹克赛场,他的名字——巴德·格林斯潘,从此和奥林匹克纪录片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格林斯潘正式开始制作奥运官方纪录片,从那时直到2004年的雅典夏季奥运会,格林斯潘担任期间20年共8届夏季、冬季奥运官方影片的制作(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官方纪录片是由西班牙本土导演拍摄),记录了奥林匹克历史上无数精彩瞬间,可以说他是奥运会半个世纪的见证者。

  和杰西·欧文斯握手

  15年后,一切都已改变,但当人们得知杰西·欧文斯1951年重返柏林赛场,成千上万的人涌进体育场。一位德国人举起手说,“杰西·欧文斯,15年前希特勒拒绝与你握手,我要弥补一下那天,我要握一下你的双手。”之后这个人抓住了欧文斯的双手,与欧文斯拥抱,杰西·欧文斯说“真是令人惊异!”

  这是格林斯潘1964年拍摄的《杰西·欧文斯重返柏林》的一个片段。他说过,这是他最喜欢的个人作品。而对于他来说,真正的奥林匹克电影创作也是从这部故事片开始。

  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是,杰西·欧文斯,非洲裔美国田径名将,奥运历史上最辉煌的田径明星之一。1936年在纳粹阴影笼罩的柏林奥运会上,这位黑人选手夺得4项金牌,平、破奥运会记录12次。不过,欧文斯的胜利却让德国首脑希特勒气急败坏地离场,回避为冠军颁奖和握手祝贺的仪式。

  如今已经82岁的格林斯潘回忆道:“我是从1951年的《纽约时报》上得到消息的。故事是说杰西·欧文斯要重返柏林奥运会的赛场,这是在1936年柏林获得伟大胜利的15年后了,我觉得这太神奇了,这个人15年后又复出了,所以我就约了他、他的夫人及我的夫人,我们去了空荡荡的体育场。”

  欧文斯当时很兴奋,感触也很深,因为他还记得希特勒拒绝和他握手的那些日子。人们也记得他当时充满自信地回答:“我到柏林不是来与什么人物握手的,我是来夺金牌的,现在这个目的我已经达到了,这就足够了。”

  格林斯潘把欧文斯的故事扩展成了一部电影。事实上,拍这部电影时,由于缺少经费,囊中羞涩的格林斯潘不得不向父亲求助。父亲当时借给了他5000美元,但认为他一定是疯了。当然,格林斯潘的热情没有白费,他的片子最后被电视台5万美元收购。

  作为格林斯潘的第一部作品,杰西·欧文斯和德国运动员卢兹·朗的友谊是片子的重点。当年跳远比赛欧文斯的头号对手、德国人卢兹·朗在比赛时给欧文斯的建议,帮助预赛几乎落选的欧文斯夺得了跳远金牌。比赛结束后,最先向他祝贺的也是卢兹·朗,而且还是当着希特勒的面。这次奥运会后,欧文斯没有机会再见到卢兹·朗,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阵亡了,但欧文斯在格林斯潘的影片中表达了他对卢兹·朗的感激和怀念。

  从格林斯潘的这第一部作品开始,他最关注的就是单纯而充满关怀的人类之爱。正是这种永不磨灭的运动员精神,吸引着格林斯潘用拍摄奥林匹克纪录片走完人生的主要旅程。

  电影中的奥林匹克

  洛杉矶奥运会的5000米田径比赛,本来冠军应该属于实力最强的大卫·莫克劳,可是比赛前夕他却受伤了。决赛场上,莫克劳坚持走上了跑道,他说:“我只有这一次机会,说不定奇迹会发生。”但在比赛开始后,他跑得越来越慢,那些镜头特别美,莫克劳独自一人蹒跚地跑着……

  这是电影《跑到最后的人》,一部人人都爱看的电影。

  人们也许会问,奥运会有什么地方吸引他,能让这位电影爱好者为之工作了近半个世纪。格林斯潘会说:“全世界有40亿人,我有责任说服年轻人们,每4年参加一次这个竞赛。”

  格林斯潘的想法在于,正如杰西·欧文斯曾经说的那样,“毕生的训练,只为那10秒钟的比赛”。而这10秒钟的精彩需要获得永远流传的机会,没有比用电影更适合完成这个愿望的手段了。

  格林斯潘对奥运官方电影最大的贡献是,他打破了国际奥委会要求官方电影必须记录所有运动项目的规定,不再以体育项目为叙事线索,而是把镜头对准了参赛的运动员,进行故事化叙事。这部影片的特征在于,将叙事重点从体育项目转向体育故事,凸显了奥运参赛,表现运动员的人生命运和个人价值。

  正是这种故事化叙事策略,使得他的奥运官方电影一方面区别于奥运会电视转播,另一方面有利于打破文化的隔膜,让全世界观众都能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感受奥运精神。

  在谈到体育纪录片有关故事选择的问题时,曾七度获得艾美奖的格林斯潘表示,纪录片不同于故事片。导演在拍摄故事片前,脑海中就有相关故事情节了,而纪录片的拍摄结果却往往会与拍摄初衷大相径庭,可以说50%是事先无法预知的。

  比如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他原本希望拍摄墨西哥城的夜景。但是一起突发事件改变了他的初衷——马拉松的最后一名坚持走完了全程,这就是后来著名的约翰·斯蒂芬·阿赫瓦里的故事。

  格林斯潘认为,他的电影是具有“海明威风格”的,短小的片断,旁白很有限,“你不必是个体育迷,你不必是个奥运迷,只是对于人们所表现勇气着迷,我们的要求并不苛刻,只是关注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们能表现出足够的勇气。”

  寻找奥林匹克精神

  一个叫比尔·哈文斯的运动员,是1924年巴黎奥运会赛艇比赛夺冠热门,但在美国代表团启程前往巴黎前几周,他的妻子要生产了,于是他决定放弃奥运会,留在妻子的身旁,等待儿子的出生。这个决定在28年后得到了回报,1952年,比尔·.哈文斯收到来自赫尔辛基的一封电报:“亲爱的爸爸,谢谢你在1924年的时候守候在旁等我出生,我带着你应该在巴黎赢得的金牌回来了。”

  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

  格林斯潘电影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独特的角度,他说过“我关注的不是获得第一或第二的选手,因为媒体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们身上。我关注的是那些成绩虽然不很好,但却能表现出奥林匹克精神和美好人性的运动员”。

  比如那些动人的亲情故事,曾让很多人泪流满面。甚至多年以后,格林斯潘为能用镜头捕捉到比尔·哈文斯的故事感到庆幸,“谢天谢地!别的导演没有注意到这个故事,我可不想有人跟我竞争。”

  说到找故事,的确没有人可以和格林斯潘竞争。20年连续的奥运会官方纪录片拍摄经历,让他的电影有很好传承性,他可以拍摄运动员个人,甚至家族几代人的奥运故事。格林斯潘的优秀作品也为他带来了良好的声誉,运动员们都以能够成为格林斯潘的电影主角为荣。

  不过,对于崇尚奥林匹克精神的格林斯潘来说,随着奥运会越来越商业化,他最担心的是运动员们正在渐渐丧失对体育最原始的热情。格林斯潘也抱怨:“二三十年代的奥运会,运动员赢得比赛不是仅仅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家人、为了国家以至为了全世界,这一点在如今的奥运会的理念中渐渐流失,运动员不再为了荣誉而战。”

  “未破坏的人性,才是最重要的,你的成功所赢得的金钱仅仅是其次的,奥运会要得以长存,惟一的途径就是找回以前的奥运会的伟大精神。”正是这种对奥运精神的追求,让格林斯潘的电影始终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这种执着让他获得巨大的荣誉。2007年11月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亲自授予他“体育与推广奥林匹克精神”的奖杯,认为格林斯潘改变了人们看体育和体育人的角度,体育不仅是项目比赛,也是一个人的成长故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从中发现人性的美好。■

  中国人导演《北京2008》

  2007年8月5日,夜景中的国家体育场“鸟巢”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官方电影的第一个镜头。第一次由中国人担任编导的北京奥运会官方电影在奥运会主会场———国家体育场“鸟巢”外围南侧举行了开机仪式。

  作为由国际奥委会授权,北京奥组委出品的官方影片,电影《北京2008奥运会》将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中央新影厂的女导演顾筠出任北京奥运会官方电影的总导演。

  8届奥运会官方电影总导演巴德·格林斯潘和中国著名导演顾长卫都将担任影片的顾问。而由顾筠出任总导演,据说也是得到了格林斯潘的强力推荐,他在看了顾筠拍摄的《筑梦2008》后非常赞赏。

  根据目前透露的情况,顾筠的电影将继续采用故事的方式展开,摄制组在全球范围内挑选了6-10位运动员,包括中国的刘翔。从3月25日圣火传递开始镜头将分别记录下运动员训练、比赛的生活,最后合成一部电影记录片。

  据悉,北京奥运会官方电影将在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停止拍摄,随后进入制作期,预计将在2008年底与全球观众见面。北京奥运会官方电影将在全球公映,预计在国内将同步公映3万场次,另外还将有大约1万场次的公益巡映。之后,它将同往届奥运官方电影一样,被永久保存在位于瑞士洛桑的奥林匹克博物馆内。■

  奥运官方电影小史

  奥运官方电影(IOC official film)是由国际奥委会委托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奥组委制作的记录本届奥运会的电影,它的使命是对该届奥运会进行全面记录,呈现激动人心的体育赛事和赛事背后的感人故事。

  国际奥委会的《奥林匹克宪章》有明确规定:“对于每一届奥运会,我们要运用图片摄影及影视摄影手段记录下来,使奥运历史得以保留,使奥运文化得以传承。”

  虽然电影的诞生比现代奥运会还早了4个月,但直到1912年,电影工作者才正式用长片记录奥运会。虽然当时的影片的拍摄角度是固定的,大量使用了广角镜头,摄影机也缺乏运动,但它开创了用正片长度的电影记录奥运会的先河,因此被认为是第一部奥运官方电影。

  此后历届奥运会都拍摄奥运官方电影,但是由于受拍摄观念、技术手段等多种因素限制,都没有引起很大反响。直到1936年柏林奥运会,蕾尼·瑞芬斯塔尔拍摄了长达3小时的大型纪录片《奥林匹亚》之后,奥运电影史上才出现了第一部富有感染力的奥运官方电影,完成了奥运官方电影在品质上的飞跃,奥运官方电影的制作从此进入规范化时代。

  此后,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官方电影和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官方电影都属上乘之作,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最让外界铭记的还是巴德·格林斯潘的电影,在1984年之后的奥运会官方电影,也被称为“格林斯潘时代”。■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