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首钢:一个环保与竞争力的对峙样本(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6日 16:45  《中国企业家》杂志

  2001年7月13日那个沸腾的夜晚,首钢的主要领导也彻夜难眠,申奥成功十个小时后,首钢党委召开紧急会,重新研究“十五”期间的环保规划。将首钢的环保问题与奥运会联系起来令他们尴尬,而这个夜晚过后,这个话题将变得无法回避。

  实际上,“要首都还是要首钢”一直让首钢焦头烂额,它不希望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自周冠五时代就开始大规模绿化,正门前百米如绿色长龙,厂区内有月季园,人工湖中常见野鸭嬉戏。自1995年起,扩产受阻后首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保,累计21.3亿元,如今设在石景山区的大气污染监测仪,显示的数字并不高于其他区。2007年与2001年相比,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排放总量分别降低了54.6%、45.6%和45.2%。为消化钢渣山,首钢还建成国内第一条钢渣干混砂浆生产线,颇具象征意义的是,所产砂浆大量用于奥运工程。

  能否在异地建厂的同时保留北京厂区?是张顺勇等一批老工人曾经的幻想。“新日铁就在东京,人家还是发达国家呢,难道北京就容不下一个首钢?”一位匿名的中层向《中国企业家》发牢骚说,“这一折腾,耗资数百亿啊。”

  据说2002年首钢曾在一个报告中作出“实行整体搬迁的方案基本不可行”的结论,搬迁费用过高、影响工业总量和富余职工难以安排是三个原因。但随着奥运临近,整体搬迁已成为宿命,首钢长达90余年的历史中,因为所处的位置,沉沉浮浮,总是离不开“大局”二字。

  政府从未向首钢提出过搬迁的正式要求,但对首钢而言不能发展无异于慢性自杀,同时首钢的产品结构以建筑钢材为主,业内戏称为“面条裤腰带”,附加值低,它希望借新项目实现产业升级。“搬迁不是复制,”现任董事长朱继民说,“更不是‘污染搬家’。”首钢仍强调自己是主动迁移,如此不会抹杀其在环保方面多年的苦心经营。

  2005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关于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方案》,中国钢铁工业史上最大的迁移就此缓缓拉开序幕。首钢在河北迁安已经有一个钢厂,有助于保证其生产衔接。2008年,首钢将按照年产420万吨钢的规模生产,直到2010年停产。今年第三季度每个月最多生产20万吨,主要是为了保证高炉不停工。2008年,因压产首钢直接利润损失将达28亿元人民币。

  仅这一次压产,就有8427名职工分流安置,首钢在京的钢铁工人超过3万名,他们中的一部分将转移到曹妃甸,那里大约需要不到1万名工人。张顺勇计划退休,而他的儿子会去曹妃甸,有时他会想象儿子和自己一样,全身包裹,手中紧握着钢钎,世界只剩下面前张牙舞爪的炉火。但实际上儿子的工作只是按动几个电钮,就像20年前周冠五在日本看到的一样,这让他放心而又有些失落。

  奥运会期间,钢铁第一大省河北将有42家企业关停,其中大部分为钢铁企业。天津、山西、内蒙古、山东也联动保障北京空气质量,限产或停产高污染企业。在两个月内兑现“绿色”的承诺不困难,但要提升资源利用率,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却并不容易。国内一种根深蒂固的潜在论调是严格的环保监管政策将破坏企业的竞争力,大部分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尚不具备首钢这样的腾挪空间,它们面临的局面往往是要不消亡,要不就在“圣火”冷却后继续以灰色的方式生存。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