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财经 > 滚动新闻 > 凯雷折戟并购徐工机械 > 正文
本报记者 杨学聪
徐工与凯雷长达3年的“爱情长跑”最终还是以“劳燕分飞”收场。从郎情妾意的甜蜜,到毅然决然的分道扬镳,徐工对凯雷由热到冷的态度,早已预示出这桩“恋情”的结局。
昨天,徐工科技在“第一大股东合资进展情况的公告”中写道:公司接实际控制人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书面通知,徐工集团、凯雷徐工机械实业有限公司、公司控股股东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签署的相关入股协议有效期已过,徐工集团、徐工机械不准备再与凯雷徐工就此前提出的合资事项进行合作。
几乎与此同时,凯雷投资集团也发表声明,证实2005年10月与徐工签署的入股协议有效期已过,“基于发展进程中市场环境的重大变化,徐工将独立进行重组。”
徐工与凯雷的“缘分”要从2003年说起。当时,由于国内工程机械行业景气回落,面临资金和出口不畅压力的徐工科技选择了全球招标。经过招标,凯雷投资集团向徐工伸出了“橄榄枝”。2005年10月26日,徐工科技公告称,凯雷投资将出资3.75亿美元现金购买徐工机械85%的股权,徐工科技控股股东将变身外资法人。
一方是大型国企,另一方是大名鼎鼎的国际投资机构,徐工与凯雷一旦并购后带来的“外资”身份,从一开始就引来众多争议。业内“贱卖国资”、“危及国内装备制造产业安全”的指控,成为双方合作挥之不去的“阴影”。
同时,随着国内工程机械行业景气度转好,资本市场的转暖,徐工的改制思路也发生了变化——以上市公司为平台,实现大股东徐工集团的整体上市,这成为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为了争取最后的机会,凯雷也在不断让步:2006年10月18日,距离凯雷并购徐工的协议有效期还有最后六个工作日时,凯雷的持股比例下降至50%。2007年3月19日,凯雷投资再次下调对徐工科技的持股比例至45%。
真正给凯雷致命一击的,是2006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利用外资“十一五”规划》。这份规划宣告,政府将加强对外资并购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行业重点企业的审查和监管,确保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战略行业、重点企业的控制力和发展主导权。这被业内解读为政府投给徐工凯雷并购案的“否决票”。
其实,徐工科技早在一个多月前已经做出选择。因商讨重组事宜,徐工科技已从6月中旬停牌至今,公司控股股东徐工机械的大部分核心资产都装入了上市公司的“篮子”。业内人士认为,徐工集团对徐工机械等下属公司一系列的资产整合措施,早预示着凯雷在这场长达3年的“并购马拉松”中出局。RJ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