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利弊权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2日 02:40  第一财经日报

  中国在面对目前经济下滑的局面时,不仅要面对“结构”与“总量”的冲突,还必须面对“短期”与“中期”的冲突,同时还必须重视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针对性,以及中国经济动态调整的平衡规律

  中国经济加速下滑的风险日益加剧,已越来越成为各界的共识。很多学者开始大声疾呼宏观经济政策应当进行调整,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贸易政策,以防止中国经济步入加速衰退的局面。

  政策调整需要谨慎权衡

  这种观点存在很多问题,它与持续采取紧缩政策的观点一样,可能使经济陷入大起大落的危险境地。其理由在于:导致中国经济出现“短期下滑引领中期加速回落”风险加剧的原因,并不一定在于目前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调控,简单地放松这些政策不仅难以“有的放矢”地治理中国经济问题,反而会加剧目前经济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例如放松货币政策可能有利于部分企业改善流动性问题,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企业利润空间大幅度下滑以及外需总量收缩的问题,反而会推进流动性的进一步过剩和治理通货膨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又例如,政府通过投融资政策的调整对房地产以及资本市场进行干预,使这些市场大幅度反弹,可能会使这些行业出现短暂的繁荣,进而拉动相关投资的增长,但这些政策在热钱已经大规模进入中国的前提下,反而可能引发投机资本在获利后的快速解套和大幅外逃,这会给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再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大幅度提升工资改变初次分配的结构,进而为消费提升提供收入支持,但这种政策调整在通胀预期存在的环境中往往成为启动“物价-工资螺旋上涨”通胀形成机制的导火索,并将最终导致实际工资增长速度下降、消费疲软的局面。

  因此,中国在面对目前经济下滑的局面时,不仅要面对“结构”与“总量”的冲突,还必须面对“短期”与“中期”的冲突,同时还必须重视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针对性,以及中国经济动态调整的平衡规律。

  正是出于这些方面的权衡,本文认为,中国宏观经济的下滑源于中国外需的过度下滑,通过“出口-投资联动机制”以及“投资-总需求-总供给联动机制”,使中国经济整体出现“短期下滑引领中期加速回落”的局面,那么宏观经济政策目前调整的主要对象应当是阻止外需的过度下滑。遵循的原则应当是“政策小幅调整反向启动各种联动机制,治理中期加速回落”;短期目标应当是“实体经济层面实现反向微调,金融资本层面保持高度稳定”;中期目标依然是“在坚持总量平稳的前提下,推进结构性调整”。

  具体措施

  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具体措施包括:

  第一,防止增长模式转型过程中急于求成的冒进心态,充分认识模式转变的战略性目标与中国经济稳定的战术目标之间的权衡的重要性,把握 “不平衡发展战略”以及外需适度下调的阶段性意义,避免外需大幅回落过程中经济出现“硬着陆”的可能。在保证外需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前提下,适度调整出口和进口的结构。因此,需要重新审视自2007年以来的各种贸易调整政策的力度,适当回调部分产业出口退税率或进口关税,同时应当控制人民币升值的幅度,防止加速升值对贸易带来的“阀值效应”冲击。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