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贝塔斯曼:失效数据库的青春梦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6日 06:23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特约记者 王颖

  佘晓晨,曾经是贝塔斯曼的一位市场经理,接着去了麦考林做市场总监,现在做一个B-C的电子商务网站,谈起贝塔斯曼,不无感慨,又更加深入尖刻。

  《上海证券报》:贝塔斯曼书友会要走了,你曾经是它在中国的核心层次的一员,关于它的离去,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佘晓晨:这里面的原因,归纳起来大概有几点:

  市场原因。要知道,贝塔斯曼的产品是媒体类的,而且按照贝塔斯曼销售的图书种类,均价基本上是20元人民币,而在欧美,同样一本书的价格大概是20美元。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同为全球连锁店的其他产品,比如麦当劳,在中国消费一餐大概是20多元人民币,在美国是6、7美元,所以麦当劳在中国做得下去;而星巴克,中国与美国的一杯咖啡是一个价格。

  这是因为市场定价权不一样,贝塔斯曼经营的产品在中国比在欧美的价格差太多,而其他成本仍然很高,这是经年亏损的一个原因。

  体制原因。对于图书经营,国内长期都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把持,尤其是集体所有制企业。而书商,也叫做“书虫”、“二道贩子”则是最大的获利者。这些书商从出版社买3000本书,自己印两万本,利润就从中而来。这对于像贝塔斯曼这样的企业来说是不公平的。

  贝塔斯曼自身的问题,这里面主要是内部管理、决策问题。

  《上海证券报》:看来没有提到互联网冲击的问题。现在普遍的观点是,图书适合互联网的买卖方式,贝塔斯曼没有抓住机会,因此造成被互联网打败而走。

  佘晓晨:互联网上卖书也不见得就盈利。比如当当去年亏损额是12%-13%,而卓越则是17%-18%,都有亏损,这也是他们一直没有能上市的原因。所以不能说互联网上卖书就赚钱,贝塔斯曼这种形式就不可以。

  《上海证券报》:但互联网似乎对传统书店冲击得很大。

  佘晓晨:新华书店内部也分化得很厉害。上市的、合并的、易主的。这个市场比较零乱,不大适合贝塔斯曼这样的企业。贝塔斯曼在图书这部分在中国亏损了八、九年了。

  《上海证券报》:如果说贝塔斯曼亏损了这么多年,为什么还要在2002年开设那么多直营店?

  佘晓晨:这里面有几个原因。一是这种直营店模式在法国、德国、西班牙都很成功。人们都很习惯于去直营店看书,然后选择;

  二是当时中国的连锁牌照发放相当紧张,贝塔斯曼觉得这个很有价值,于是赶紧对北京二十一世纪锦绣图书连锁有限公司(21世纪图书)注资,占了21世纪图书40%股份。因为当时21世纪图书是新闻出版总署2001年批准成立的第一家民营全国图书连锁企业,贝塔斯曼进去后就很快开始实现它的直营店梦想,以为是个好机会;

  三是因为这个零售点开得匆忙,定位不够准确,图书是一种特殊的产品,文化的差别性较大。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贝塔斯曼并不清楚中国人对图书的阅读兴趣、心理以及习惯,这种文化的差异导致贝塔斯曼对中国市场需求的理解出现误差。如果说是书友会,又缺乏互动,说是普通的书店,又没什么特色。造成了会员反馈率下降,也没有带来更多非会员的收益。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