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治理通胀只有货币政策是不够的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0日 04:36 第一财经日报

  只有货币政策是不够的

  何协

  毋庸置疑,实现6%~6.5%和8%~10%的通胀和增长组合,尤其是对于当前治理通胀而言,只有货币政策是不够的。诚然,石油和粮食的供给短缺源自于需求相对于供给的过于旺盛,但是不幸的是,石油和粮食二者的需求弹性很小,在短期内几乎没有可调整的空间。因此,必须寻找全盘的政策组合来治理通胀,并维持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

  当我们驻足于中国的通胀难题时,一个惊人的图景正在全球展开。摩根士丹利的最新统计显示,在全球190多个经济体中,目前共计有50个经济体正在和两位数的通胀率战斗着。而这50个经济体,几乎全部来自新兴市场(Emerging Markets)国家。

  通胀故事:全球vs中国

  我们无疑可以这样来解读这幅惊人的图景:通胀是全球的挑战。如果说通胀最终是一个货币现象,那么,可以说,美国货币当局在过去若干年中所使用的“增长友好(Pro-Growth)”型的货币政策已经注定了今天全球性通胀的“命运”。短期来看,很多新兴市场国家选择了汇率政策盯住美元,而美联储在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持续地降息,也为这些经济体通胀加剧埋下了短期的“伏笔”。

  那么,这幅全球性的通胀图景和中国有怎样的关系呢?对于这个星球上大部分的经济体而言,通胀压力来自于能源和粮食,这两类物品的价格在过去1~2年中呈现出极其陡峭的上升。尽管也存在地缘政治和投机因素,原油的上涨和中国可观的进口需求(占新增需求一半以上)不无关系,边际需求和边际成本决定了价格的变化。现在的问题在于:美元贬值引发国际能源价格上涨是中国无力左右的。而中国即使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石油进口价格的上涨以及其他替代能源进口价格(包括国内的替代能源,例如煤)上涨仍然是中国必须面对的现实。

  粮食则是另外一个故事。全球谷物价格的上涨尽管和中国粮食价格的上涨保持了几乎同样陡峭的斜率,但两者却没太大关系,事实上,就总体而言,中国在谷物和食品方面还是一个净出口国,中国通胀中的粮食价格压力主要来自于相对于供应增长更快的需求,某些农产品的供给出现中断/下降加剧了供需的矛盾。

  来自中国商务部和农业部的数据显示,猪肉和粮食的零售价格自今年2月以来基本保持稳定或者下降的趋势,迄今为止,这两个领域一直是中国通胀的最大来源。从2008年下半年的总体趋势看,考虑到已经采取和计划实施的刺激供给的政策和措施,如果不出太大的意外,对于猪肉和粮食未来价格趋势的担忧可望有所缓解。不过国际粮食价格与国内粮食价格之差所形成的通货膨胀压力依然有待释放。而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攀升也可能会成为新的通胀推力。

  货币政策有用吗

  那么,货币政策现在应当扮演什么角色?在回答这个问题前,需要首先回答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否可以治理中国目前的通胀?截至目前,对于这个问题有两个截然相左的答案,一曰是;一曰否。前者说,通胀最终还是一个货币现象,紧缩货币是治理通胀的最终有效手段。目前通胀水平居高不下,只能说明央行落在了市场的后面,紧缩力度依旧不够。当然,如果不是央行采取了一定的紧缩措施(包括对冲、公开市场操作、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贷款总量控制),目前的通胀率就不是现在这个水平。后者说,虽然货币政策一直“从紧”,但通胀并没有被“防”住,因为本轮通胀属开放经济中的成本推进型,一国的货币政策面对世界市场上的高油价是无效的。期望像治理1988年和1993年的通货膨胀那样,主要靠紧缩的货币政策已经不可能了。如果看到通货膨胀率高于预期值就一味紧缩,其结果必然是进一步损害供给,加大供不应求的矛盾,反而可能进一步推高通货膨胀。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