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震灾不改经济运行趋势 宏观调控政策仍须稳定 (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3日 02:54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特征没有改变

  前文分析表明,此次地震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当期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但总体上这种影响具有局部性和短期性,不会改变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面。事实上,从当前宏观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看,受国内外经济运行中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影响,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从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需求看,目前经济增长放缓尚属温和,没有出现市场担忧的大幅下滑;与此同时,今年前4个月居民消费物价平均上涨8.2%,生产者价格平均上涨7.2%。就总体而言,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最大风险,仍然是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

  (一)宏观经济整体由“热”趋“稳”

  2004年以来,投资和外贸主导着本轮经济增长的走向。这两大需求的持续高增使我国经济一度面临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进入2008年,我国宏观经济的内外环境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我国出口面临较大的下行风险;另一方面,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成本上升压力使国内投资增速逐步回落,先后爆发的自然灾害也给经济运行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这些变化使我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有所减缓。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看,我国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在2007年9月至12月亮起趋热的“黄灯”后,从今年初开始,连续亮起“绿灯”,显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处于稳定区间。从实际经济运行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6%,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也有所回落,1-4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05%,比上年同期回落1.9个百分点。但就总体而言,目前经济增长速度与2003以来本轮上升周期的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并未出现急剧下滑。

  (二)出口需求虽继续放缓,但不应夸大其负面影响

  受外需放缓和国内制造业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我国出口增速继续放缓;而进口增速进一步加快(见图2),由此导致对外贸易顺差增速明显下降。今年前4个月累计贸易顺差58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53亿美元。据此,有观点认为外部需求急剧下降会给我国经济带来硬着陆的风险,主张放松紧缩政策。但我们认为,对出口需求下降的影响需要客观分析,不宜过分夸大。

  首先,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出口不会出现急剧下滑。第一,尽管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有所上升,但劳动生产率上升更快,出口特别是加工贸易竞争力仍然较强,除非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否则我国出口增速不会大幅回落。今年头4个月,加工贸易出口267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3%,比上年同期增长47.4%,高于出口总额增速26个百分点。第二,近年来我国出口需求已经多元化,欧盟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大出口伙伴,对新兴经济体出口也增长较快。第三,美欧经济仍表现出一定韧性,出现大幅衰退的可能性变小。日前美国政府已将1季度经济增长率从0.6%上调至0.9%,消费也有所回升,4月份扣除汽车的核心零售总额环比增长0.5%,好于市场预期,金融市场的融资功能也有所恢复。从欧元区看,由于德国经济较快增长,欧元区1季度GDP同比增长达2.2%,比上年四季度有所回升。

  其次,短期内出口下降有利于优化出口结构,增强竞争力进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长期以来,由于国内消费不足和储蓄过多,导致国民收入过多用于投资,进而不得不增加出口以保持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过多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压力下,产业结构形成对重化工业和制造业的依赖,增大了资源和环境压力。同时,由于我国出口优势是建立在低工资、低土地成本、低资源价格和低排污成本基础上的,长此以往不利于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也导致贸易磨擦大量增加和国内流动性过剩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国家在2006年就提出了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的宏观调控方针,从推动结构调整的意义上讲,当前外需放缓可能正是优化出口结构、增强竞争力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利契机。

  (三)投资需求近期虽有回落,但后期反弹压力较大

  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看,近几年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但投资绝对额仍保持稳健增长(见图3)。分行业看,投资增速放缓的主要是“两高一资”的原材料行业,包括水泥、有色金属和钢铁等,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向。

  从未来趋势看,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将保持稳健增长,并且不排除出现大幅反弹的可能。一是我国尚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阶段,京沪高铁等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仍将拉动投资增长;二是目前投资回报空间仍然较大。尽管从紧的货币政策降低了企业贷款的可获得性,但自筹资金、委托贷款、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快速增长仍然增加了企业的投资资金来源;三是灾后重建会推动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四是地方政府换届基本完成,在当前政绩考核机制没有根本变化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仍然较强。综上所述,未来投资仍有较大反弹的风险,对投资仍应坚持总量控制,有保有压。

  (四)消费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会进一步增强

  2007年以来,相对于投资和净出口而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强。据初步测算,2007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接近40%,7年来首次超过投资居第一位。今年以来,名义与实际消费均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见图4)。

  从未来趋势看,促进消费持续增长的因素仍然存在并可能进一步发挥作用:

  居民收入仍将较快增长。2000-2007年,城镇和农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1.9%和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6年两位数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两位数增长,这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还有较大潜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08年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可以预期,随着相关措施的逐步落实,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望不断得到提升,成为推动消费持续增长的强大动力。

  财政支出进一步向民生领域倾斜。目前财政税收政策正逐步向民生领域倾斜,如今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将进一步增加,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减少居民的后顾之忧,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信心。

  人口结构变化和城镇化水平提高有利于促进消费增长。根据国际经验,个人消费支出的高峰期一般在40-50岁左右,我国上世纪60年代高生育率形成的人口正处于消费需求的高峰期,而7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具有较高的消费倾向,目前也处于收入和消费的上升期。另我们的研究表明,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人口结构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决定了未来一段时期消费增长的潜力较大。

  其他有利因素。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所形成的景气效应除拉动投资外,也会对旅游、餐饮、商业服务等行业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地震灾害重建也会拉动相关产品的需求;农产品涨价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较大,有利于农村市场的繁荣。

  综上所述,未来我国消费增长仍具较大潜力,关键是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收入分配结构、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全方位扩大国内消费。如果处理得好,我国有可能由此步入以国内消费增长为主要动力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这正是我国多年来宏观调控所期盼的结果。

  (五)物价涨幅持续保持高位,防通胀任务艰巨

  今年物价上涨压力继续存在。前4个月居民消费价格上涨8.2%,是1996年以来的新高;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上涨7.2%和10.3%,比上年同期提高4.3和6.3个百分点,向下游传导的压力加大。

  本次物价上涨具有深刻经济背景,是全球经济扩张和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外部通胀压力传导的结果;是国内资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低估压力的释放;是国内经济一系列结构失衡等深层次矛盾的反映。

  具体看,一是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增大了输入型通胀压力。受供需紧张、美元贬值和市场投机等因素影响,国际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我国原油、铁矿石、大豆的进口依存度都已接近或超过50%,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必然对国内价格产生较大影响。二是总需求旺盛加大了物价整体上涨压力。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速连续5年保持10%以上,投资、消费和出口均保持了较高增速。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到16.8%,为1996年以来最高增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11.7万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总额超过40%;贸易顺差超过26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三是国内部分农副产品供应短缺导致物价结构性上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土地“非农化”,广大农村劳动力逐步转移到城市务工;加之我国农业是小规模生产,生产效率低,周期性波动大,难以抵御市场和疫病风险。

    相关报道:

    震灾不改经济运行趋势 宏观调控政策仍须稳定

    4月金融数据释放信号:宏观调控压力依然不减

    宏观调控应强调理性供给管理

    贾康:宏观调控应强调理性“供给管理”

    从一季度数据看经济走势与宏观调控取向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