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地栖居(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7日 16:22 经济观察报
“而我国一些大城市却还在大拆大建,有的建筑多次易主,反复装修。上海金茂大厦420多米高,造价高达每平方米2万元,每天的管理费高达100万元,用擦窗机不停地擦,将全楼的窗户都擦完,需要一年时间,真可称得上是一座高消费的大楼。可它却建在一个地基不牢的地方,据说它附近的地基已下沉了6.3厘米,而且还在继续下沉。”而在北京,建筑能耗占城市总能耗的20%-24%。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是国内人工环境工程学科的倡导者之一。他认为,“真正舒适且节能的建筑,并不是把人放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罩里面用机器制造环境,而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舒适状态。”其实中国的传统建筑更懂得如何同环境相处。广东的三大民系,无论是从各自的地域而言,还是从各具特色的建筑而言,均具有生态群落的特征,并同样呈现出生态群落的层次——山区的围屋和沿海的如西关大屋、骑楼等,与各自的生态环境,都是密不可分的。 目前不少城市都在计划大力推广利用太阳能采暖、发电,开发全面解决建筑能源供应的“零能耗建筑”。锋尚国际公寓、Moma万国城、昆明世博生态城,是国内房地产商早期热炒的“贵族化”的“绿色住宅”。如今,上海世博会也计划在浦西园区内设计和建设一栋实用型生态住宅,走的也是高端路线,力图体现未来20年后智能化生态建筑科技发展水平。作为上海世博会绿色节能的试点项目,这个未来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将主要考虑三个方面:适于多角度展示未来人居形态;便于充分展示先进的绿色建筑技术;能够及时引导疏散大量参观者。 江亿则认为,在城市有一个正确对待太阳能建筑和“零能耗”建筑的问题。“根据目前的技术与经济状况,这种建筑只有科学研究的价值,远未达到大规模工程推广所要求的经济性。如果把这些资金投入到建筑围护结构的改造和采暖空调系统的改造上,则可使多于5倍的建筑得到改善,获得高达2到3倍的节能效果。” 对于老城区的大面积改造,这种看法无疑更具实用性。日新月异的北京城虽然时刻在大兴土木,但老建筑依旧占据了90%。虽然“奥运粉刷工程”让北京大街小巷的老城旧宅都披上了新衣,但内部延续的依旧是高耗能的系统。作为在全国推广德国“三升房”(见《生态建筑的想象力》一文)的首个试点,北京将率先建成一批“三升房”民宅。如果能对老城区的住宅从里到外逐步翻新改造,也许能够绕开“贵族化”还是“平民化”的争论,让国内建筑踏上绿色的快车道。 链接 生态建筑的误区 发表于德国著名建筑专业杂志《细节》(Detail)上的一篇文章中,德国建筑师托马斯·赫尔佐格(ThomasHerzog)提出了目前生态建筑热中普遍存在的几大误区。他曾于1996年提出太阳能应用于都市建筑的构想,在国际上被誉为近20年来太阳能建筑和建筑革新领域内的开拓者。 1.“新的”就是“好的”? 新的建筑材料可能体现了最新技术成果,但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建材是否是生态的,需要用系统和历史的眼光看待。非洲的覆土建筑和中国南方的竹楼,都是很好的生态建筑模型。旧材料新用,比如降低自重、提高保温隔热性能的砖,可能更有意义。 2.“天然的”就是“生态的”? 坐落于郊外原生林中的太阳能别墅是生态建筑吗?未必如此。如果考虑到花费在交通上的时间成本、油耗、分摊到个人头上的道路面积和建筑占地——这绝对谈不上什么生态。各国生态材料也需因地制宜。德国劳动力成本高,钢和玻璃材料施工速度快、可循环利用、施工能耗低,因此可以算是生态材料。瑞士等国家绿化程度高,种植量大于砍伐量,因此使用木材这种天然材料有利于生态环境,相反对于森林覆盖率低的国家来说,木材虽然天然,但却并不生态。 3.“绿色的”就是“无污染的”? 有些绿色建材虽然能够很好地创造健康的室内外环境,但它们或是后期难以降解从而容易产生环境污染(如黏土陶粒混凝土),或是生产时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并不能回收利用(塑钢门窗),从材料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都不能称之为好的、无污染的生态建材。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