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绿色地栖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7日 16:22 经济观察报

  张晶

  美国公共广播公司曾经播出过一套由布拉德·皮特解说的六集系列片,介绍了全球的耐用建筑,其中整整一集介绍了纽约市——“绿苹果”(注:纽约常被称为大苹果)。纽约市的赫斯特塔楼和7号世贸中心,以及由德尔斯特集团开发的美国银行大楼和巴特利公园城市的高盛总部,成为“绿苹果”生态建筑的新样本。

  “生态建筑”作为一种新的设计风尚正在席卷整个世界,面对一个日渐变暖的地球,建筑师、开发商和工程师都开始重新考虑建筑物对于公众和环境的影响,且无一例外传达出一个信息:不要和自然作对——要成为它的朋友。

  曾设计过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与诺曼·福斯特齐名的生态建筑学大师伦佐·皮亚诺(RenzoPiano)说过一句话,“人,应该、必须、也只能绿色地栖居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

  索列里归来

  没有人可以否认,当谈论到环境,建筑物和汽车是最典型的污染物。家庭、学校、办公楼和购物中心每天都在污染河流;空调和供暖系统耗费了大量的电力与热力能源;有毒物质从建筑材料中泄漏污染了空气。自从从洞穴中迁出,建筑就成为人类留在地球上的最早印记。建筑设计专业出身的乡村歌手JohnDenver在那首《RockyMountainHigh》中感叹,“更多的人,更多的土地伤疤”。

  上世纪60年代,生于1919年的保罗·索列里就将生态学(Ecology)与建筑学 (Architecture)合并起来,创造出新名词——“生态建筑学”(Acrolo-gy),指出任何建筑或都市设计如果强烈破坏自然结构都是不明智的,号召将富勒的 “少即是多”(MorewithLess)原则应用到建筑中去,对有限的物质资源进行最充分、最适宜的设计和利用,反对使用高能耗,提倡在建筑中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

  1970年,索列里买下亚利桑那州凤凰城以北65英里处占地860英亩的一块沙漠荒地,开始在上面建立自己的生态建筑之城——阿科桑地(Acrosanti)。早期的绿色建筑多少带有乌托邦的色彩,在持续不断建设了30年后,1000万美元的投资才完成了索列里预想蓝图中的3%。预计容纳5000人生活的城市实际上常住人口从未超过百人。

  上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和同时兴起的环保主义,引发了可替代供热能源的短暂风行。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绿色建筑才得以在主流建筑物中赢得一席之地,索列里的“生态建筑”计划也开始被重新发现利用。人们渐渐意识到,从长期来看,“可持续建筑”制冷和供热的成本更低。一些国家还对此进行税收激励。

  90年代末,德国绿党参与政府,针对德国旧建筑普遍的能源浪费问题,规定某些地区住宅内的热能至少有30%来自太阳能,从而促成了德国建筑师转向生态建筑研究的潮流。在德国绿党的敦促下,伦敦颇有声望的建筑师诺曼·福斯特在设计中革新了很多环境理念。

  1997年,诺曼·福斯特在法兰克福完成了著名的德意志商业银行总部大厦的设计。这座53层的办公楼,不仅是欧洲最高建筑,还被人们冠以“生态之塔”、“带有空中花园的能量搅拌器”等美誉,诺曼·福斯特更自豪地称其为 “世界上第一座真正的生态办公楼”。它采用弧线围成三角形平面,三个核(由电梯间和卫生间组成)构成的三个巨型柱布置在三个角上,巨型柱之间架设空腹拱梁,形成三条无柱办公空间,其间围合出的三角形中庭,如同一个大烟囱。中庭四周分布在三个方向、不同标高的空中花园,成为“烟囱”的进、出风口,办公空间自然通风量可达60%。所有员工一打开窗,就可以欣赏到绿色景象。和环保官员正在做的那些事情相比,这样一座绿色建筑的生态贡献或许毫不逊色。

  生态建筑在中国

  绿色建筑或者是生态建筑,都是提法上的新花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宛华颇为认同丹尼尔斯的一句话:“用整体总合设计取代线性思维,才能设计出节约能源的建筑。”他认为,英国国家资金用于新建和改建的比例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75:25降低到90年代的50:50,与国民环境意识的提高有一定关系。

 [1] [2] [下一页]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