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美中互利:贵族医院中国造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6日 00:34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 陈晓平

  "1997年刚开业的时候,主要是黑色牌照(外籍),现在蓝色牌照(国内)越来越多了。"走过北京市朝阳区将台路和睦家医院的停车场,李碧菁(Roberta Lipson)感概道。

  李碧菁是美中互利公司(CHINDEX INTERNATIONAL INC.)的总裁,她的公司现在运营着中国最大的合资医疗服务网络之一——2家和睦家医院(United Family Hospital)和3家诊所。

  2008年1月15日,美中互利公告称,其获得德国投资与开发有限公司(DEG)的2000万美元贷款;而在2007年11月和12月,美中互利已分别获得JP摩根大通5000万美元的股权投资和国际金融公司(IFC)1000万美元的股权投资以及2500万美元的贷款。

  李碧菁透露,1亿500万美元的巨额融资将主要投资于北京、广州两家和睦家医院的建设,上海、无锡、广州三地2008年各有1家诊所开业,并表示"将会继续融资,扩展在中国的医疗服务网络。"

  李碧菁的信心,相当部分来自她对中国的零距离接触,而这个过程已经持续了近30年。

  结缘中国

  李碧菁现在知道绍兴盛产黄酒,管夫妻叫"对象",称贿赂为"不正之风",而出身与中国其实不沾边。她出生于在美国纽约州,父母都是第二代的东欧犹太移民。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国内掀起一股"中国热","报纸总在说'龙要醒了',而我当时在上中国历史的课程,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浓。"1976年,李碧菁哥伦比亚大学MBA毕业,就职于美国一家大型制药公司。其间,她一直建议公司开拓中国的市场。

  "China? Come to China?"以为是异想天开,是所有人的反应。彼时,中美尚未正式建交,1976年双边贸易额只有3.364亿美元。两年后,她等到了机会,SOBIN CHEMICAL 公司获准在华开展包括医疗器械代理在内的业务。1979年,中美建交的那年,她第一次来到中国。

  1981年,SOBIN公司被收购,她和一个同事——美国姑娘李琼玖(Elyse Beth Silverberg)揽下了医疗器械代理业务,开始创业,而且取了一个很对中国人胃口的名字——"美中互利"。李琼玖结缘中国,据说是因为高中在一个中餐馆打工,爱上了一个来自香港的餐馆经理。

  此前,中国已经几十年没有大规模引进医疗设备,"几乎什么都缺",而高度集中的进口管理体制方便了小公司开展业务,"你几乎难以想象,中国2万多家医院的器械进口,掌握在不到10个人的手中。"由于负责医疗器械的外贸官员缺少专业知识与信息,美中互利就能提供采购建议并且直接代理。

  起步早,增长也较为稳定,可公司业务规模一直长不大。1994年,美中互利在纳斯达克小额资本市场上市的时候,年营业额不足1000万美金。

  但重要的是,李碧菁的团队已经积累了医疗系统的人脉。"起初,外贸部门召集医院来听产品介绍,不说是什么人,也不说哪个医院,但一年多后,彼此就非常熟悉了。"

  长期身处中国,当时的李碧菁已经意识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这是学习中国历史的好处"——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领先世界,未来也会如此,"不过真没想到会这么好。"

  185个章

  1990年代中期,中国医院的硬件设施已大为改善,然而,医疗服务质量却不能令人满意。

  医疗资源向高端机构集中,比如,城市医院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1990年的37.72%上升到2004年的53.54%,公众对基层医院缺乏信任,一般病症也坚持到大医院就诊,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已经富裕的人群的需求。中国高端的医疗服务市场存在空白。

  而李碧菁的外籍背景,还让她看到中国医疗服务的体制性弊病。比如,在国外,全科医生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有效地处理病症,并协调转诊等,而中国缺少全科医生,病人首先需要自我诊断,选择何种专科科室,"病人就知道肚子痛,他怎么判断究竟是内科还是外科的问题呢?"另外,患者接触的又往往是不同的医生,缺少病症的持续跟踪,救治缺少充分的有效信息。

  "硬件可以引进,管理体制、服务理念不是开个许可证就能进口过来的。"李碧菁意识到,在她当时贩卖的硬件之外,医疗"软件"同样在中国大有市场。

  1990年代初,李碧菁开始准备开设一家营利性医院,满足在华外籍人士的医疗需求,"不过,当时已经想到未来本土的市场需求"。然而,当时医疗服务领域尚未开放,"营利性"在医疗系统内也是敏感的字眼,"卫生部官员听说我开医院要挣钱,第一反应是'这怎么可能?'"

  当时,唯一的相关规定是1989年卫生部和原对外经济贸易部发布的<关于开办外宾、华侨医院诊所和外籍医生来华执业行医的几条规定>,然而,其中明确规定"外国人为利用我国医疗市场,在我国独资经营医院或诊所,开展盈利性的外宾医疗服务……不宜同意",只允许"对外国人和华侨要求与我合资、合作建医院、诊所者,可选择一两家合作条件优惠的合作者进行试点",但未规定中外股权比例。

  于是,李碧菁耗费了三四年时间进行游说,终于在1996年获得了合资的批准。她选择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药集团作为合作伙伴,"不希望直接与公立医院合作,担心受制于他们的管理模式",股权比例是9:1。地点选择东四环的将台路,地处顺义区和建国门之间,两者都是外籍人士聚集的区域。

  然而,实际运作依然非常不易,尤其政府部门的审批环节:上市融资的近1000万美金(首批资金400万美金)需要卫生部、外经贸部批准才能入境;医院改建自一所学校,需要规划委、城建部门审批;设立单个医疗科室,需要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逐一审批,"前后总共盖了185个章"。

  同时,需要招集合适的医疗人才。李碧菁坦言,外籍医生的招募起初非常困难,"我得告诉他们,关掉你的诊所,和病人说再见",首批外籍医生举家来到中国,最主要的恰是一种类似布道传教的情结,"因为我们准备在中国设立一家营利性医院,实验运作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医院首批招聘了28名医生,3/4是外籍。由于医疗政策不明朗,说服中国医生放弃铁饭碗更为困难。

  1997年8月,作为第一家中美合作医院,北京和睦家医院成立。两年后,年门诊量就达到3.7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600万美元,医院达到盈亏平衡。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