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深圳样本:珠三角企业外迁的倒逼之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6日 00:34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丘慧慧

  深圳市区往北,出了梅林二线关、沿梅观高速车行20分钟,从有显赫“华为”指示牌的出口下高速,过了收费站的一片豁然开阔的工业园区内,很容易识别哪里是华为和富士康的地界。

  往左,顺着川流不息地穿着蓝色制服年青打工仔们“涌动”的方向,是连续十年婵联“出口冠军”的代工王——富士康科技集团工业园所在地。为了方便其逐年膨胀的出口通关需求,深圳市政府早年干脆把保税区建到富士康。而这个名副其实的出口加工机器,截止到2007年12月已经容纳了超过38万员工,并且每年从深圳向全球“吐出”高达345亿美元的产值。

  往右,各种品牌构成的车流方向通向另一片开放的研发产业基地,分别由贝尔路、冲之路、张衡路等科学家命名的道路和两旁严谨的研发大楼,恢弘的行政、大学园楼群共同组成。华为目前员工已经超过6万,2006年的产值已经达到110亿美元,2007年最保守的预算也将达到150亿美元,其中约有70%出口海外。

  这两家近年为深圳、珠三角制造庞大“吞吐量”的企业,有着截然不同的出身:

  富士康的母体来自华为IT企业老大——台湾鸿海,它代表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导向型加工贸易企业典型,靠着“大规模、低成本、低利润、高速度、高效率”的优势,由全国68万员工、超过90%为生产线工人创造的产值,正在快速地蚕食着全球代工业的市场。

  华为的模式则恰好相反,其全球员工中,有一半以上为研发人员,其余亦大都由市场和工程维护体系人员构成,生产制造基本外包或与供应商协作完成。此种模式决定了其相对高的利润率——随着近年海外规模的突破,其研发的边际效应正在显现。以2006年为例,其创造净利润约为50亿元,并连续多年位居中国企业纳税之冠。

  然而,2006年以来,对这两家不同类型企业的“外迁”传言,开始不约而同地冲击着深圳市政府的大脑。

  与当年那场被地方官员们不屑的“抛弃珠三角”的讨论不同,深圳市以极为开放和务实的心态,迎接了本轮“外迁潮”。

  “两个倒逼之势”

  显然,外迁浪潮已经开始波及深圳市的各项经济数据。

  本报记者获得的深圳市一份名为《我市工业经济“消长平衡”态势及有关政策建议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深圳市对当前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及趋势预测如下:2007年上半年,深圳市实现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1358.07亿元,同比增长14.6%。但是该数字反应出来的工业增速“分别低于全省、全国3.8个和3.9个百分点,低于去年同期增速1.5个百分点”。

  这已经是深圳第二年工业增速低于其它全省以及全国其它地区。

  《报告》分析指出,深圳市新增制造业仍在继续拉动工业增“长”,但“消”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工业增速放缓的问题,直接原因中,除了深圳市主导产业之一的电子信息产业增速放慢外,“企业外迁产生一定影响”也是其重要诱因,“深层次原因则是土地资源等硬约束限制工业经济的增量规模、工业重点项目数量相对不足、国家出口政策调整对工业增速产生重大影响。”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