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诺曼·梅勒,“战斗的公牛”离去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3日 03:20 第一财经日报

  

CFP图对于美国文坛来说,2007年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的一年。继著名作家冯内古特4月去世之后,临近年底,又一位经历过二战时代的重量级作家诺曼·梅勒于11月10日因肾衰竭在纽约去世,享年84岁。随即,《纽约时报》发表长篇悼文,尊其为“杰出作家”;《新标准杂志》则针锋相对地表示“梅勒死了,世界从此美好了”。梅勒个性鲜明的作品和喧闹、好斗、复杂的浪子生涯,再度成为美国乃至国际文学评论界的焦点。

  “好好干一架,我才能继续写作!”

  1923年,梅勒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长枝镇一个犹太裔家庭。16岁就考入哈佛大学,专攻航天工程。当时正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梅勒同其他热血青年一样,密切关注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最新战况,更被珍珠港战役的惨烈所震惊。不同他人的是,梅勒从这时起就暗下决心,打算写一部大战题材的
长篇小说

  航天高才生为什么决意进军文坛,这已无从考证。可以确定的是,在大学期间,梅勒已经开始发奋练笔,并且疯狂地阅读当时流行的战争小说,如约翰·赫尔赛的《入谷》之类。1944年,刚刚毕业的梅勒应征入伍,先后在菲律宾莱特岛、吕宋岛和日本服役。他当过文书兵、架线兵、炊事兵、侦察兵和空中摄影师,直到1946年才退役回到纽约,开始埋头写作。

  这部酝酿多年的作品就是《裸者与死者》,它勾勒了太平洋战场某热带小岛上一群美国官兵的群像,既探讨了战争与权力,又表现了兽性与理想在人类心灵中的搏斗。小说后半部分,梅勒详细描述了侦察排在岛上跋山涉水的曲折经历,显然是他军旅生活的折射。尽管小说文字粗糙,技巧上也有不成熟之嫌,但它以真实、尖锐、深刻而震撼世界文坛,让25岁的梅勒扬名国际。

  梅勒公开表示崇拜海明威。他推崇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强调自己的作品不如偶像经典,表现出难得的谦逊;更在生活上效法偶像,不但酗酒好斗,还特别迷恋拳击,甚至向职业拳击手发出挑战。他曾公开表示:“好好干一架,我才能继续写作!”

  不过,梅勒的一生比海明威更为“精彩”。他结过6次婚,拥有9个子女,曾经因为羡慕朋友敢于杀妻的勇气,在一场聚会上用小刀刺伤第二任妻子的小腹。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大男子主义者,公开反对堕胎,发表对女性的侮辱之辞,导致女权主义者们对他恨之入骨。他两度竞选纽约市长,但其主张却是要求纽约成为美国第51个州,以及呼吁囚犯用拳头解决无法调解的纠纷,这自然令政界哗然。他还当过导演,却屡屡在片场对剧组成员动以老拳,甚至在混战中咬伤男主角的耳朵。这一连串的“劣迹”自然给了保守派大肆攻击他的证据,不少道德家认为:梅勒这样劣迹斑斑的痞子只能制造文字垃圾。

  “我可能会不朽,也可能不会。”

  梅勒在当代美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然而,撇开道德因素不谈,他的文学成就究竟如何一直是文艺评论界纷争不休的话题。《剑桥大学美国文学史》第七卷中,梅勒占据了相当的篇幅,他在小说领域内的不断探索和尝试受到肯定,他用“新新闻主义”手法创作小说,把虚构、客观继续、主观评论混于一体,还用小说式的想象叙述撰写梦露、拳王阿里等名人传记,都极具开创性。

  除了写作手法方面的贡献,梅勒还尝试打破小说与历史著作的壁垒。浙江大学美国文学教授、梅勒作品《一场美国梦》的中文版译者石雅芳女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在《一场美国梦》中,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梅勒通过大胆设想,把史实同故事融为一体,让读者无法从传统的认识方式去感知历史,这一大胆尝试已经得到评论界的广泛认可。

  另外,梅勒在美国社会文化和思想领域的贡献也值得引起注意。《青年文学》主编、作家邱华栋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指出,梅勒作品的社会性高于艺术性,他充分体现了公众知识分子的良知,把关注点对准当下社会,像一头“战斗的公牛”,勤奋地表达他对社会、人性的种种思考结果,试图通过文学作品冲击读者灵魂,从而影响美国思想文化史。他的作品涉及性、男女关系、战争、种族观念等热门题材,强烈震撼了极权统治下美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虽然梅勒两度获得普利策奖,更在2005年得到了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的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但是他毕竟没有获得更为世界读者关注的诺贝尔奖,其作品在美国以外的国家流行性也不那么明显。这固然与梅勒小说的题材过于美国化有关,也与其作品风格中的一些明显缺陷密不可分。

  作为梅勒作品的中文翻译者,石雅芳教授直言,梅勒的文笔不大出彩。他的文字粗糙,甚至时而流露出晦涩、混乱的倾向。与偶像海明威相比,梅勒在遣词造句方面明显不够准确、洗练。另外,他在表达上往往缺乏节制,以至条理性较差,缺乏艺术性。

  梅勒晚年曾对自己的文学历程进行过一番总结。他在谈及未来社会对他作品的看法时表示:“这件事你还真没办法预料,因为历史总有些跌宕起伏的事儿。确实有一些作家,他们伟大得让人永远无法将其抛弃。我不属于这个类别。我可能会不朽,也可能不会。”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把生意撑下去。”

  梅勒写作生涯犹如加满油的跑车,以疯狂的速度不停前进,直到最后一滴油耗光。即便在80岁高龄,他仍然关心时政,并且笔耕不辍。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他一如既往地持坚决反战的观点,大呼“布什是狗屎”,对伊开战“愚蠢而狂妄”。

  算上今年1月出版的《森林城堡》,梅勒在60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40部小说,撰写了无数新闻稿件,还尝试过诗歌、剧本等多种文体,是绝对的高产作家。令人遗憾的是,相比海明威、福克纳等作家,梅勒对中国读者来说仍然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被译为中文的作品只占全部作品的1/4,其中还有一部分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在如今的图书市场中已经销声匿迹。

  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助理、资深出版人赵武平告诉记者,梅勒的作品在中国相对冷门主要是因为上世纪50到70年代末,苏联文学作品占据汉译外文出版物的主流,美国作家多因时代局限性被“过滤掉了”。改革开放后,饥渴了太久的中国读者又被浩如烟海的引进作品搞花了眼,由于选择太多,没有获过诺贝尔奖的梅勒不幸淹没在大量西方作家中,变得不太起眼。

  更重要的是,梅勒作品过于美国化,导致他的作品在美国十分畅销,但在中国乏人问津。越战、种族冲突、嬉皮时代毕竟距离中国读者的世界太遥远了,读者很难对描述这些内容的鸿篇巨制产生兴趣。

  事实上,梅勒本人对自己作品的国际流行性既不乐观,也不感兴趣。他甚至对文学发展的前景表示质疑:“要让书里的东西产生深远影响的想法越来越难以实现,多年来不辍笔耕的能力沦落到要分出一部分应对预料中的失望。这正好违背了资本主义精神。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希望自己生意兴隆,你的能量随着生意的壮大而增长,然后你放手一搏,甚至接手一个更大的盘子。而文学创作则恰好相反。你仅仅希望能维持目前的店面。可能今年的生意比不上去年,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把生意撑下去。”

  诺曼·梅勒

  1923年生于美国新泽西州,1943年获哈佛大学航天工程学士学位。1944年应征入伍,在太平洋地区服役,1948年在巴黎写出成名作《裸者与死者》。1968年以《夜间的大军》获得普利策奖,1980年因《刽子手之歌》再获普利策奖,2005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的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2007年1月美国兰登书屋出版其小说新作《森林城堡》。


许婧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