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西部大开发:支撑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3日 14:59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实习记者 李敏霞报道

  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于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后,邓小平就对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过深刻思考。他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之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比如20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1999年中央适时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6%,全国人口的22.8%,资源丰富,市场广阔,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实施西部大开发不仅可以为全国现代化的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强大动力,而且是实现全国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前提。没有西部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因此,西部大开发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西部大开发已经7年了,西部社会经济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探索西部大开发的新路子。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进步协调推进,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量力而行,有重点、有步骤地解决关系西部开发全局的重大问题。坚持把西部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国家政策支持结合起来,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

  2006年,西部地区GDP比200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0.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0%和6.8%,

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提前完成。局部地区林草植被明显增加,水土流失面积开始下降,实现沙化治理面积大于扩展面积的转变。

  十六大提出了西部大开发要“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约1万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1220多亿元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资、310多亿元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方面投资,西部大开发实施7年来,西部地区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2007年发布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做出了最新的部署,核心的亮点就是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规划》规定的目标强调西部地区又快又好地发展,要实现“一稳”和“三新”。“一稳”就是强调西部地区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持续、稳定地提高;“三新”就是要使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新的发展,要使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的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能够取得新的成就。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在总结“十五”经验的基础上,也对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进行了反思,“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对策。

  西部大开发的基本目标是什么?是开发资源、

能源,还是GDP翻一番?是、又不是?事实上,推行医保和解决温饱与发展教育一样,都使这个设问有了明确的答案——发展民生。似乎是为了验证这一答案,2007年我国将全部实现西部地区两级攻坚,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这将为解决西部地区的民生问题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巨大作用。到2010年将基本解决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温饱和低收入人口稳定增收问题。

  7年的努力初见成效,为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