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国涨价风潮剖析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5日 09:15 中国经济时报
在这场主要由“投机经济”引发的涨价风潮中,有学者称,化解办法是尽快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同时“与国际热钱打一场战争” 本报记者庞皎明 8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个备受瞩目的数据: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5.6%,其中城市价格上涨5.3%,农村价格上涨6.3%。 “实际上,本轮通胀已经持续了两三年,只是我们总以CPI为通胀的参照,而前几年CPI走势比较平缓。”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一位经济学家分析说,由于CPI统计不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租房)等内容,已经出现的通胀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只是今年部分食品价格上涨推动了CPI上扬,大家才更关注了”。 是否产生通胀,各方看法不一。但对于今年上半年多种物品的涨价风潮,却几乎是共识。在这轮涨价风潮中,以食品价格上涨更为引人关注。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5.4%。 8月8日,央行发布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目前,前期粮食和肉禽蛋价格的上涨已逐步传导到下游食品加工、餐饮行业。因此,有必要高度关注价格传染问题,防止价格全面上涨。”通胀的压力在加大,央行的报告对此流露出担忧。 “这是一轮温和的通胀,它还在平缓、有序地释放,还在爬坡。”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认为,要重视物价上涨,但也没必要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 涨价风潮 自3月份以来,CPI增幅连续超过3%——年初,中国确定全年CPI的控制目标为3%。 在CPI上扬的背后,是包括猪肉、鸡蛋和食用油等物品价格冲高。物价上涨,几乎波及全国,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6月13日,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将“价格上涨压力加大”作为突出问题之一;7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又将“控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任务之一。 除了肉价、食用油等价格上涨之外,几乎不属于生活必需品的方便面也在涨价之列。此外,国内三大成品油企业也试图向国家发改委逼宫,加入涨价行列。 在这一背景下,稳定物价成为了中央政府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8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北京市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了解蔬菜、肉类等交易情况。温家宝说,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关系全局。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切实负起责任,加强领导,做好主要食品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工作。 对于全国各地各种物品此起彼伏的涨价风潮,国家发改委曾在8月2日的通知中措辞严厉地表示,将严厉打击价格串通、哄抬价格等价格违法行为。 8月4日,国家发改委再次发出通知,要求中石油、中石化集团公司千方百计增加市场供给,确保成品油市场供应。当日,国家发改委也专门公布了一则食品涨价的“不实报道”处理情况。 发改委频频祭出重拳,被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显示了政府控制CPI的决心。“政府运用舆论的手段、行政的手段来抑制物价是很有必要的。”经济学者仲大军说,物价上涨可能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政府对此进行调控理所当然。 涨价溯源 在本轮物品涨价潮中,给公众最直观的印象是猪肉价格攀高。然而,猪肉并不是引发物价上涨“蝴蝶效应”的蝴蝶。 从2006年底,中国资产类产品价格即出现上涨。在众多因素中,流动性过剩成为各界关注的话题——钱多了,物品的价格自然会涨。 据统计,2007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7.78万亿元,同比增长17.06%;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3.58万亿元,同比增长20.92%。M1同比增速在今年2月和6月达到20.99%和20.92%,为2001年以来的新高。 “涨价压力,主要是国外传导过来的。”仲大军认为,国际市场上能源、原材料及农产品的涨价,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大量的热钱和投机资金在中国活动,是目前通胀有别于以往的新特点。”仲分析道,由于国际游资在“赌”人民币(资产)升值,投机大鳄们“炒作中国正在进行中”。热钱、外汇涌入中国,中国只能发行大量人民币来对冲它,这就是当前我国通胀的最根本原因。 自2006年10月始,由于气候等原因,国际市场玉米减产、价格上涨加速。当年前9个月玉米价格同比上涨了14.87%。10月份之后,涨幅加大。如美国市场3号黄玉米(FOB价)和阿根廷市场(FOB价)平均价格分别为144.8美元/吨和145.3美元/吨,分别比9月份上涨了19.8%和24.2%,比上年12月上涨了40.8%和52%。 “玉米价格的上扬,除了供需因素外,投机资金炒作也很明显。”仲大军说,由于受产量下降影响,玉米期货价格也被迅速炒高。除了玉米外,大豆亦是如此。由于国际石油涨价,西方部分发达国家开始用豆油炼制生物柴油,造成全球大豆供应紧缺。2007年上半年,进口大豆价格从2800元上升至3400元。 近几年来,中国所需的玉米、大豆等农产品需要大量依靠进口,形成了较强的外部依赖。“国际市场一涨价,而我国又没有替代产品,只能跟着被动涨价。”专家说,2006年底,在粮价走高的形势下,中国政府果断叫停了玉米加工乙醇的新项目。 世界粮食价格自2006年9月份起持续上涨并延续到2007年2月。粮食价格上涨推动了与粮食有关的食品价格走高,并通过饲料的传导作用推动肉类和奶类等食品价格上扬。 以猪肉为主的各种食品涨价风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范围波及全国。面对迅猛的涨价风潮,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解释了三点原因。 其一: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并影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 其二:成本推动。近十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一直低位运行,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现在的价格,多数低于十年前的水平;与此同时,种植养殖成本随着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而大幅上升,所以,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 其三:供求结构失衡。由于2006年上半年生猪价格跌到谷底,导致生猪存栏下降,下半年生猪价格开始进入周期性上涨阶段。部分地区出现的疫情,也加剧了生猪供应的紧张。 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的分析,截止到4月份,通货膨胀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供给方面的,包括粮食库存偏低和生猪存栏太少;5月份以来通货膨胀率上升的主要推动力则是货币过快增长引起的总需求膨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的研究报告认为,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推动。 涨价的合理面 对于是否产生通货膨胀,中国政府的官方态度比较审慎。除了央行在《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流露出对通胀的担忧之外,其他部门基本持谨慎乐观态度。此外,在中国是否处于通胀阶段的问题上,学界也存在分歧。 然而,自去年以来,资产类产品价格的上涨及今年食品类产品价格的上扬,是不争的事实。 央行认为,当前物价上涨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性因素影响,物价和民生息息相关。对于央行相对“悲观”的看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表明,“未来食品价格不会继续较快上涨”。报告称,这次食品涨价是在我国农业生产健康发展的情况下发生的,是工农和城乡之间利益格局调整的正常表现。 在本轮涨价潮中,普遍的观点认为,除了国内部分群体得益外,最大的获益者是国外大宗投机资本;“普通的消费者,尤其是工薪阶层和低收入人群”是涨价的受害者。 然而,本轮涨价并非一无是处。仲大军向记者分析,目前仍在继续的温和通胀,有其合理的地方。 第一,将原先被扭曲的价格恢复到真实水平。如中国劳动力价格过低的现状,应该引起重视。此外,近几年来,如煤炭等能源以及贵金属的价格被低估。在本轮涨价潮中,可以使人们意识到这一点,在能源、资源的价格上,应该附上真实的能源税以及生态成本等要素。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亦称,中国经济“过热”的根本原因,是工资等要素和资源价格过低。 第二,国外不可能较廉价地消耗中国的资源。长期以来,中国通过低工资、低税收、低土地和环境成本等一系列扭曲的生产要素,进行廉价出口。“如果能源、资源类产品回归真实的价格,我国的资源至少不会再如以前以低廉的价格输出国外”,有经济学者如此表示。 治通胀的新思维 如何平抑物价,遏制通胀,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有部分专家认为,以加息等手段抑制通胀或许为最佳选择。 对于治理通胀,仲大军认为应该有新的思维。仲大军向记者分析,当下的(温和)通胀,不管是其表现的流动性过剩还是外贸顺差过大,其背后都有热钱的因素。因此,治理通胀不能沿用以往的老办法。 今年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增加2663亿美元,如此多的外汇涌入很不正常。此外,据有关数据显示,留在中国的热钱大约有4000到5000亿美元,“如果加息,热钱也将得到补贴,这将使其投机中国的决心更大。”仲大军说。 在化解本轮涨价潮中,对国内国外的情况应区别对待。 就国内而言,重点应是解决民生问题,加大社会保障投入,以提高工资等方式,对低收入人群进行补贴。此外,应转变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我们国家现在缺的是真金白银,缺的是实物资源,而不应用我们大量宝贵的资源去换来一堆外汇。” 在对外方面,应学会与外资(尤其是炒作中国的热钱)进行对抗。“由于目前的发展模式及货币政策,使国际热钱看到了人民币(资产)的升值空间。”仲说,对此,并不是没有化解的办法,正常的贸易投资应当欢迎,但对于试图“炒作中国”以期从中得利者,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热钱无利可图。记者就此问题向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济专家采访时,他说,“招法是什么?当然不像一些媒体那样乱支招。对国际投机热钱‘关门打狗’,要像打仗一样对付它,不能先暴露了招数”。 8月13日晚,国务院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落实促进生猪等副食品生产供应的各项政策措施,保证市场供应,维护副食品价格稳定。通知要求:一是切实抓好秋粮生产;二是认真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三是切实保障副食品市场供应;四是加强副食品市场、质量和价格监管;五是切实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活。 “本轮通胀压力在缓慢释放,政府也要有全新的思路进行应对”,有观察人士向记者说,抑制物价上涨,治理通胀的有效手段,于国内而言,是要提供资源价格,提高中国劳动力成本,建立起“人性化”的社会保障体制;对外而言,则是要改变以外需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对国际投机热钱进行“围攻”。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