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贝尔斯登危急 中信是否择机出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3日 11:01 中国经营报

  8月1日早晨,贝尔斯登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詹姆斯·凯恩(JamesCayne)坐在下曼哈顿贝尔斯登大厦的办公室里吸着他的顶级雪茄。这位领导公司14年的老CEO正在承受着华尔街的冲击:旗下两只总共价值15亿美元的对冲基金已经化为乌有,导致公司股价下跌超过1/3。

  在贝尔斯登公司(Bear Stearns Cos. NYSE:BSC)的各种介绍中,总是宣称“本公司及其附属机构承诺秉承最高标准的商业道德”。但是,这两只内部对冲基金倒闭,原因却是其购买的以住房次级抵押贷款为标的的金融产品,都是在“严重降低商业道德水准”的条件下发放的——两只基金管理资产15亿美元,现今价值几乎为零。这家有着84年历史的华尔街老牌券商,正面临着严重的信用危机。

  对于持有与次级债相关金融资产的中国银行(601988.SH,3988.HK)、工商银行(601398.SH,1398.HK)、交通银行(601328.SH,3328.HK)、建设银行(0939.HK)及其他中资机构而言,由于次级债危机所招致的损失很可能进一步扩大。但对于有意染指贝尔斯登股权的中信集团来说,危机可能会给它带来新的投资机会。但中信集团会否出手及何时出手,最终取决于次级债危机将会严重到何种程度。

  内部斗争导致危机?

  凯恩先生在烟雾中思索并找到了自己的出路:公司总裁兼联席首席营运长沃伦·斯佩克特(Warren J. Spector)先生,后者管理着该公司最强势的资产管理业务,同时兼管公司的风险控制。“我认为,为了公司的最高利益,您最好辞职。”他告诉斯佩克特。一位接近二人此次谈话的人士说,大吃一惊的斯佩克特随后表示,为了解决公司面临的困难,他已经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是他愿意承担相关的责任。

  表面上看来,凯恩的举措立竿见影。随着斯佩克特(此前一直被认为是凯恩的唯一继任者)的辞职,以及57岁的艾伦·施瓦茨(AlanSchwartz)继任公司总裁,贝尔斯登面临的危机似乎找到了一个支撑点:在8月6日创出52周以来的最低点99.17美元/股之后,其股价已经有所回升——虽然目前121.12美元/股的水平,仍然远远低于今年初的172.61美元/股以及6月初的150美元/股。

  在随后的一次市场调查中,大部分投资者认为,斯佩克特只是公司遭遇困难的替罪羊,被辞退的真正原因是和凯恩的长期不和,而继任者施瓦茨和凯恩关系则相当亲密,施瓦茨也是联席首席营运长。“在两只对冲基金3月份就开始陷入危机的时候,斯佩克特曾奋力拯救,但最终失败,但施瓦茨并未做什么努力,凯恩今年以来则有一半的时间呆在新泽西的家中。”一位接近贝尔斯登董事会的消息人士称。

  “他们(指贝尔斯登董事会)之前预感到了风暴即将来临,但是他们挖了一个巨大的坑,并注入了大量炸药。当流动性遇到问题时,人们通常选择在下降趋势中出售相关资产,但他们并没有这么做。”长期专注于纽约金融股跟踪与分析的瑞银集团(UBS)分析师Glenn Schorr先生表示。

  无论如何,随着斯佩克特的辞职,贝尔斯登似乎又有了一些起色。市场期望,公司管理层能够保持团结,并找到能够将公司拉出泥潭的战略投资者。

  中国买家观望中

  虽然股东们不太可能按现在的股价水平出售该公司,但据接近贝尔斯登高层的人士称,大型海外投资者已经表示了收购少数股权的兴趣。市场人士普遍猜测“这一收购兴趣来自流动性过剩的亚洲,很可能是中国”。有消息称,贝尔斯登正在寻求将部分股权出售予中信集团。

  事实上,早在去年春天就有传言称,中国建设银行和中信集团正在与贝尔斯登高管进行磋商,建设银行将投资20亿~40亿美元购买贝尔斯登发行的可转换债券,这些债券最终可以转换成10%~20%的股权,若此次购买成行,建设银行将成为贝尔斯登最大股东。当时的传言称,中信集团将在“磋商达到一定阶段后”加入。

  现在看来,如果当时双方洽谈成功,建设银行无疑将会拿下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的第一笔大单——现在也会成为损失最大的一笔。但是,“随着常振明先生离开建行回到中信集团,建行的相关磋商随即结束,而与中信集团的磋商却又上了台阶。”一位与凯恩有多年交情的华裔银行家表示。凯恩曾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多个问题上咨询过他。

  “从建行上市的过程来看,常振明的确是解决困局的一把好手,他带领建行走过了很多困难和危机。毕竟,第一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挂牌的建设银行,需要很多突破和创新才能完成。”华尔街多位分析师这样评价常振明。

  但是,随后的多次接触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中信集团和常振明的谨慎也可见一斑。而今年早些时候,筹建中的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以30亿美元购入黑石集团近10%的股权后,由于股价下跌带来近5亿美元账面亏损,应该也会给中国企业投资海外金融企业一定的警示。

  “中国公司也许会认为,在贝尔斯登处于困境中购入其股权也许能够分享未来更多的收益。但问题在于,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是否会就此止步,或者在降息之后能否迅速扭转局面?目前我们还看不到这样的希望。”市场资深人士认为,这是影响中信集团决策的重要因素。

  危机继续蔓延

  在笔者问及贝尔斯登的问题是否就到此为止时,该公司发言人卢塞尔·谢尔曼(RussellSherman)表示,公司目前的财务状况良好。但是否还会发生更大的损失,市场人士目前仍然普遍持观望态度。

  虽然美联储曾反复表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问题至今还未蔓延到住房市场以外,但这种观点已经遭到了市场人士和美国国会议员的猛烈抨击。由于其丰富的流动性,次级抵押贷款一度成为很多金融产品的替代物或相关金融产品的桥梁。目前,市场担心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可能向两个方向蔓延:一是

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已经多次收紧银根,减少对相关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但仍有大量低息时代贷款可能成为坏账。二是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已经成为第一个,接下来的很可能是汇丰银行。今年上半年,汇丰的坏账金额同比大涨63%达63.5亿美元。其他金融巨头的次级抵押贷款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公司债券也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而在此次危机中受到波及的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声称,两家银行各自掌握的相关次级抵押贷款不过几十亿美元。虽然这两家银行持有多少与次级债相关联的金融产品是一个未知数,但截至2006年6月底,中国金融机构购入的美国按揭证券及相关金融产品至少1075亿美元,在之后的一年里,这一数字至少又增加了一倍,其中相当部分为高风险的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及相关产品,尤其是增加部分。随着流动性紧缩,这些产品都面临着损失的可能。中国经营报记者:陈程华

小调查

你认为美次级债危机对什么冲击最大?
房地产市场
证券市场
外汇市场
期货市场
其他

你认为美次级债危机在短期内会结束吗?

不会
不好说


  相关专题:

  次债危机全球骨牌效应

  相关报道:

  六家上市银行 次级债投资估亏49亿元

  次按危机美望中国伸援手 汇金质疑中国购买次按

  几大央行注资救急 中国风险也需内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