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安徽宿州:以特色产业拒绝边缘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9日 08:55 中国经济时报

  ■地区经济观察■本报记者孟歌王永群

  “十一五期间,宿州将以农业为基础,按照全面追赶、重点突破、局部超越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打好资源牌,努力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在接受中央驻皖媒体联合采访时,宿州市市长吴旭军一句“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引起了记者的兴趣。

  小石头“唱”响大产业

  “叮叮”,随着清脆悠扬的敲击声,一曲《东方红》将记者带入了遥远的天际。据灵璧县渔沟镇镇长关化联介绍,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制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升空时播放的乐曲就是用灵璧石制作的编钟演奏的,现在中国的许多著名宫殿、庙堂、寺院也都放着灵璧石。

  在宿州,“石头经济”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一块儿。目前,仅灵璧县的奇石大市场内,奇石馆就达250多家,自1987年以来已挖出的灵璧石约30余万块儿,现已统计出460多个种类,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在渔沟、灵城两地,专门从事灵璧石经营的人员达2万余人,每年交易额超亿元,围绕石头加工,奇石工艺品、奇石底座制作等相关产业发展也形成了规模。

  据介绍,在宿州当地政府意识到特色产业的重要程度之后,灵璧石为宿州带来了难以估计的“特色石”效应,围绕灵璧石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配套产业也得了到大力发展。

  以“特色产业”拒绝边缘化

  对于像宿州这样欠发达地区而言,“做大做强特色经济”有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从总体上看,在整个安徽,宿州优势并不突出。2006年宿州完成生产总值359亿元,增长11.5%,仍低于安徽全省平均水平。究其原因,从产业角度看,宿州是典型的农业市,下辖的砀山、萧县、灵璧、泗县也都是人口大县、农业大县,长期以来,由于工业不强,工业谈不上反哺农业,一、二产业弱势决定第三产业难以撑起经济大盘。而作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在为国家贡献优质粮食的同时,微薄的转移支付仅能维持运行;从政策角度看,自2003年以来,安徽明确了“东向发展”,并将沿江城市作为第一方阵推出,对于皖北地区,重点培育两淮煤矿基地,在此方面,宿州只沾了一个边,政策的塌陷愈将宿州推入了边缘化境地。

  为绝地反击,宿州盯上了特色产业。据吴旭军介绍,目前,支撑宿州“十一五”规划的基础是当地的特色资源。宿州是全国的煤炭、粮棉生产基地,水果主产区,活林木总蓄积量超1000万立方米。围绕特色资源优势,宿州将于“十一五”末形成三大产业基地——煤电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与加工制造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宿州三大产业基地的轮廓已渐渐浮出。

  在中国广大乡村,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充分享受到“特殊”政策的东风,而这些地区往往又都具有共同特点:工业基础薄弱,传统农业比重偏大,人口众多,综合优势不突出,政策促进作用不显著,他们的发展只能立足于特色,只能靠自己。也正是特色,撑起了宿州差异化发展的版图。

  全面推进产业化发展

  事实上,在宿州,不仅灵璧石产业,许多带有很强地域特色的产业目前也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产业化方面已经颇为成熟,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首先,宿州各县、区依托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初步打出了一些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如砀山酥梨、萧县葡萄、灵璧的优质小麦等,宿州全市这些特色基地已经达到200多个,其中18个无公害瓜果基地、2个省级标准化基地、16个市级标准化基地、30个县级标准化基地。

  其次,实行产业化运行。在砀山县,通过建立农民水果协会,带动了果区79.8%的果农参与产业化经营。诸如此类的各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上面连着龙头企业和市场,下面连着基地和农户,不仅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还使特色产业不断地向主导产业靠近,向规模经营推进。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