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治水思路该向“以防替抢、以建替抗”变变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3日 08:14 经济参考报

  

治水思路该向“以防替抢、以建替抗”变变了

  淮河入海水道二河新闸正在敞开泄洪。(沈亦洋摄)编者按:刚刚过去的7月,安徽、重庆、济南等地的“抗洪”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接踵而至的湖南、福建部分地区的暴雨成灾,百姓一时的安危又令人牵挂。我们何时不再因季节性的洪涝灾害而忙于筑堤围坝、安置灾民……正成为一道待解的难题。

  近日,本报记者在江苏淮河抗洪前线采访看到了另一番景象,虽然江苏部分沿淮地区降雨创历史新高,但截至目前,江苏淮河干流、洪泽湖大堤及入江入海水道未发生一起大险情。这是为什么?一些水利专家总结道,今年江苏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政府治水思路向“以防替抢、以建替抗”的转变。这或许对我们今后的治水大有启发。

  “平时多花钱建设水利工程,汛期就不用多花精力搞救灾补偿;平时加强专业化防洪,汛期就不用千军万马守大堤。”在采访中,江苏省防汛防旱指挥部主任陶长生一语向记者道破了江苏沿淮治水的真谛,他说按照这个思路,江苏自2003年以来一直加大水利工程投入,达到了工程化险,淮河安澜的目的。

  提高洪泽湖防洪标准

  江苏淮河防汛的重点是洪泽湖,水利工程建设也重点围绕洪泽湖展开。洪泽湖承接和中转淮河上中游15.8万平方公里的来水,其水位是淮河抗洪的“晴雨表”,水位过高会对淮河上中游行洪形成“顶托”之势,加大防洪压力。因此,洪泽湖下泄通道的流量大小,直接关系着淮河上中游的防洪形势。

  为此,江苏近年来重点加强洪泽湖4条行洪通道的行洪能力建设。上个世纪50年代后,相继建成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和分淮入沂3条行洪通道。入海水道1999年开建,2003年建成后第一个星期就开始行洪,有效起到了洪泽湖“减压阀”的作用,据估算,入海水道当年减灾效益达30多亿元,相当于投资的3/4。陶长生告诉记者,淮河入海水道近期设计行洪流量为2270立方米每秒,它使洪泽湖防洪标准由40年至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2003年以来,江苏又投入数亿元扩建改造入海水道。进入今年7月,江苏沿淮地区持续暴雨,部分地区雨量创历史同期最高。淮北地区平均降水量465.3毫米,为1961年以来第二大雨量,仅次于2003年的599.6毫米。洪泽湖周边的泗洪县、盱眙县、洪泽县均达到有历史数据以来的同期最大雨量,防汛形势告急。7月10日入海水道按期启用后,2小时内泄洪流量达到1000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达到2020立方米每秒,降低洪泽湖水位0.2米。自7月10日洪泽湖4大行洪通道全部启用以来,每天下泄水量保持在10亿立方米左右,相当于洪泽湖平时容量的1/4,有效地缓解了淮河上中游的行洪压力。

  水生态专家、河海大学博士生导师崔广柏教授告诉记者,江苏近年来还大力推广生态护坡技术,不仅增加生态观光功能,又加固了大坝,提高了防洪能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江苏还投入巨资对沿淮地区的50多个水库进行了扩容加固,拓宽分淮入沂水道。诸多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完善,使江苏在汛期调蓄洪水的手段得到了丰富。

  增加洪水下泄、排涝能力

  里下河地区防洪排涝工程是江苏防汛的另一个重点。里下河地区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近1678万亩,人口近1291万人。其腹部地区为碟形洼地,降雨后“四水投塘”,再经湖荡调蓄,水位上涨至一定高度后缓慢下泄,由于排水线路长,又受海潮顶托,容易因洪致涝,因此被人称为“锅底洼”。

  近年来,江苏按照“下泄、中滞、上抽”的原则,继续扩大排海出口、重点恢复中滞功能、适度增强上抽能力,提高了里下河地区的防洪除涝减灾能力。目前,已完成射阳河、黄沙港、新洋港、斗龙港“四港”河道的拓宽疏浚,增加了洪水下泄能力;新建湖荡进退水闸等设施,对局部河道进行整治疏浚,逐渐恢复湖荡调蓄功能;新建江都抽水站和宝应抽水站,目前,满负荷运行达到5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大大增加了排涝能力。此外,通过加强圩口闸和滞涝闸建设,有效增加了圩堤的防洪能力。

  几乎每年都是江苏省涝灾最严重地区之一的里下河兴化市,7月8日7时到7月9日7时,一天一夜共降雨167毫米。在特大暴雨面前,兴化市不仅农村严重受灾面积降到了20万亩,比去年减少近100万亩,主城区水淹面积也降到了30%以下。

  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是江苏防汛的第三个重点。淮河发大水,最遭殃的是低洼地区的群众,不仅容易内涝成灾,而且一旦行洪,就要撤离转移。为了让群众生命财产能够更快转移,2003年淮河大水后,江苏投入2亿多元用于行蓄洪区的撤退道路建设。在鲍集圩行洪区和黄墩湖蓄洪区,记者看到,一条条水泥路像一张蛛网把村与村连接起来。对于一些仍然驻人的低洼地区,江苏对其保障圩堤进行除险加固。

  江苏省防指副主任季红飞告诉记者,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央及地方政府累计投入约1500亿治淮。淮河防洪已今非昔比,蓄洪、行洪、滞洪、分洪等治水工程不断完备,辅以科学手段调度洪水,使淮河发生“小水大灾”到“大水小灾”的质变。

  专家建议加强整个排涝体系建设

  记者沿淮采访时发现,水利工程在保障沿淮百姓生命财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近年的加固维修,目前江苏淮河沿线没有流域性危堤。但淮河入江水道行洪能力不足、一些非流域性河段存在险工险段、一些历史遗留的老问题尚未解决、一些堤坝规划建设标准不足。据统计,今年汛期前,江苏全省有400多处险工段。为此,今年四五月间,江苏省水利部门投入资金2800万元用于提升入江水道行洪能力、维修险工段。7月上旬江苏进入汛期后,水利部门又投入3900多万元用于加固险工段。

  著名水利专家、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教授徐向阳告诉记者,今年江苏的防洪形势比较好,这主要得益于2003年之后江苏水利工程投资大,原来险工段加固,加强了大堤的抗洪能力,入海水道与入江水道建设加强了泄洪能力,整体防洪能力增强。

  但一些水库和支流的防洪设施,尤其是低洼地区的排涝设施有待加强。今年洪水产生的灾情,主要是因洪致涝,排涝体系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仅金湖县境内就有23座穿堤涵闸洞存在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为闸身砼结构老化损坏严重,部分涵闸挡土墙倾斜错位,机电设备老化,闸门锈蚀等。

  徐向阳建议,对于老化陈旧的防洪排涝设施,要重点维护建设,还要加强整个排涝体系的建设。今年汛期江苏淮河下游多个城市都因为暴雨遭受了涝灾,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暴露的问题突出,加强城市排涝体系建设应该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

爱问(iAsk.com)
·07年新浪冠军项目 ·网络赚钱新浪分类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