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美丽的中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2日 16:19 21世纪经济报道

  习惯了电脑和手机视屏沟通的消费者,他们的阅读和思维也逐级形成“屏视”的偏好,古汉语和竹简背后蕴藏着数码时代最稀缺的文化资源。

  美丽的中文

  高亦有道

  鲍勇剑

  五年前,在外企工作的颖文告诉我:“最近用英语做梦了!”稍许停顿后,颖文又略为得意地补充道,“倒是讲中文有点awkward(笨拙),感觉比较strange(陌生)。”五年来,在我访问过的各类企业中,颖文从典型变成非典型。一个“颖文”部落正处呈现中。他们选择的工作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的文化和策略。

  语言和文字反映了人们的思维和心理认同。它们在执行沟通任务的同时改造着沟通者的认知习惯,价值偏好,以及下意识的行为。全球IT部门的人员极其容易沟通,因为他们都使用同样的语言系统;医学院里,西医和中医总有磕磕碰碰,世界观不同,语言有差异,行为也难得一致。所以,戴尔要求它的供应商必须使用它的内部联网语言。这不但提高了信息流畅的程度,也提升了他们对“同一条

供应链,同一个梦想”的认同。

  选择沟通的语言并不止于功能的考虑,也不会仅仅是中性的方便之举。在选择中,主动与被动,中心与边缘,施影响的和被影响的,就逐渐地演绎出来了。拿中国俗语来说事儿,“搞掂”、“忽悠”、“不靠谱”、“倒江湖”,这一系列流行语折射了当时的各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力。在全盘通用英语的企业里,中外员工之间,员工与中外客户之间往往有沟通的差异。因为起始的态度、立场,和心理定势不同,表现出的行为和结果也就不一样。中国的许多五星级宾馆成为这个假设的最好的实验室。使用英语或汉语,同一位顾客受到的服务经常不一样。在中外合资企业工作的干部常有这样的经验:类似的管理要求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效果也不一样。在一些员工的潜意识中,英语往往和“国际”、“世界”、“先进”、“优越”、“成功”、“身份”、“欣赏”等心理片段联系在一起,成为自我认可的来源。

  如果外语能够激发正面的心理联系,如果中文无法表达起源于西方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那么我也会衷心地拥护一国二语:生活用汉语,工作使英文。

  事实上,我们正逐渐丧失识别、使用、欣赏中文的能力。它恰恰是中国企业超胜竞争者的优越文化资源。我们今天能看见的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它有300多个主体符号。由之,我们能辨认出1500多个字。接着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有3700多个。到了秦汉的小篆,约有8700多个字。它们是今天中文的起源。

  与其它文字相比,中文是少有的取象于天地,来源于生活,升华至“形、音、义合一”的图形符号。一种语言,如果只有抽象符号,它容易普及,但不能独立传神。例如,英文单词的“推”和“敲”无法表达贾岛的诗

性感受。如果只有图形,它能成为通灵的信物,但难以广泛沟通。例如,北美土著人的图腾只对本部落的人有传神效果。二者的优势,中文则兼得之。作为形、音、义一体的图形符号,它可以向不同理解能力的人传递不同层次的技术信息和艺术信号。例如,“危机”可以理解为“突发事件”、“蓄发倾向”、“创新的机遇”。

  中文还能微言大义。例如,《左传》中的《曹刿论战》仅用222个字。它不但把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生动地描写出来,而且精辟地阐明了“一鼓作气”的战略思想。与英文相比,中文更具有“信、达、雅”的沟通优势。

  中文常被比喻为是“士大夫”文字,因为掌握它需要更多的前期学习投资。有趣的是,学习投资和心理承诺成正比。对管理者而言,他们的挑战不是让它更容易,而是让它更值得。在推动中文管理思想体系时,企业除了要宣扬它的技术功能,还需要让参与者欣赏其中的艺术美妙。在长沙博物馆,人们可以观赏到汉代马王堆的竹简。看那十厘米长,半厘米宽的竹简和用它们来记载的五千字的《道德经》,我可以感受到千年轮回的文字复兴。当消费者习惯了电脑和手机视屏形式的沟通后,他们的阅读和思维也逐级形成“屏视”的偏好。它恰好与形、音、义一体的图形符号相吻合。古汉语和竹简背后蕴藏着数码时代最稀缺的文化资源。把它发扬光大是我们共同的历史责任。

  (作者任教于University of Lethbridge)

爱问(iAsk.com)
·07年新浪冠军项目 ·网络赚钱新浪分类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