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谁需要EVA?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2日 16:19 21世纪经济报道
谁需要EVA? 如何善用一项反映“投资回报水平”的指标? 管理笔记 人造天堂 EVA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能层层分解到人头,理论上每个员工都为股东工作。 近来常听到EVA,这不是日本著名动画片《新世纪福音战士》,而是经济价值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等于企业营业利润减资本成本,反映扣除资本的机会成本后为股东创造的价值,也就是与行业或商业平均投资回报水平的对比。说实话我是财务外行,只能上纲上线,就此清谈一下企业的意义。 EVA和另外一些绩效指标是以不同的公司意义为前提。EVA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能层层分解到人头,理论上每个员工都为股东工作。另外一些绩效指标则追求公司收益最大化,发股不过是种融资手段,另一种重要手段是借债。当然股权收益越高融资越多,但对于企业却是成本,如果过高,不如去借债。 公司的意义还有很多角度。管理学普遍接受德鲁克(Peter F.Drucker)的观点:企业有两项职能:营销和创新。公司存在意义是创造客户;企业还常被要求承担社会责任,那么公司的意义是服务公众。但营销和创新都能带来收益,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是纳税,也和盈利相关。以1807年《法国商法典》为标志,确立法人是与自然人平等的民事主体,这几种角度都支持企业至少不低于股东。 其实百多年前,股东和企业经常是混为一谈,因为个人和家族完全拥有企业,或者是说了算的大股东。早年福特公司利润很高,老福特(Henry Ford)却不分红,而是竭力提升产能,被另一个大股东道奇(Dodge)兄弟起诉,法庭赞成股东最大,判决必须分红1900万美元,有趣的是其中分给福特本人1100万。 即使这个案例,股东也不是铁板一块。今天的股权就更分散,创业企业各阶段引入不同的风险投资,股市上从散户到机构投资者,机构中从激进的对冲基金到保守的养老基金,如此多样的股东交替和并存,取向大不同,而企业持续运营,应该有相对独立和稳定的利益。 同期高管的权益却在扩张。经济学者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指出,1970年代,总裁收入约为普通员工的35倍,到上世纪90年代初涨到120倍。即使萧条期,仍在增长。总裁持股也从激励蜕变成赠予。在他看来,这是因为美式企业中决定薪酬的董事会和顾问往往受制于总裁。 也许没这么简单。据美联储20年大当家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的经验,世界范围长期内利率下降。那么作为替代的融资手段,股权收益也应同步衰减。董事会的虚弱实际上反映了股东的虚弱。千金易得,一将难求,全球资本过剩,优秀的经理人却是稀缺资源。 优秀经理人似乎也漠视甚至蔑视股东价值,尽管实际贡献很大。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自传记录经他手几桩漂亮的投资,员工广泛持股,罕见“被投资”意识。郭士纳(Louis Gerstner)则评价:“对这些证券分析家来说,所有重要的事情就是,你要毫不犹豫地打通下一个短期赢利通道。至于你是否有最好的计划打通整条通道(或者你是否有计划!),则不重要。” 但又为什么会涌现EVA的“逆流”?股东凭什么反攻倒算呢? 其实是更大的败退。高管在公司内分配资源,也是一种投资行为,尽管不是自己的财产,高管却是独一无二的“大股东”,EVA同样甚至更适用这种股东,他们熟悉财务和行业。EVA的推动者思腾思特咨询公司全球总裁埃里克·思特(Erik Stern)意味深长地说:“EVA一定要CEO推动。”没有人会作茧自缚。 很多绩效指标都毁于上下的“博弈”,滑头员工争取到较高的投入和较低的起点,轻松拿重奖,老实人今年成绩越好,明年任务就越重,所谓“鞭打快牛”。此消彼长,反而挫伤了积极性。EVA不预设起点,且屏蔽投入的差别,有望抑制这些博弈。更高效的管理层对股东更有优势。 EVA在国内又有特别的体制意义,据说国资委颇感兴趣。该机构实际行使着名义上属于全民的所有权,增值的动力和权能都不足,近年的风波显示用股权和期权激励国企经理人存在着一定的风险,EVA显然是方便又安全的绩效指标。但国资的机会成本和垄断行业的回报水平恐怕不好计算。 迄今为止,高管是大赢家,但已然露出一些隐忧。企业的核心价值是协同的效能,决定创造还是毁灭财富,企业估价大于还是小于名下人财物的数量。早期企业以资本/机器为中心协同,股东价值也最大,如今以高管为中心协同,高管的薪酬像火箭一样飞升。未来的协同及对应的利益格局又会是什么样呢? EVA、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等绩效指标,旨在使全体员工突破本位利益,具有全局眼光,让协同有望成为一种多方的进程,未必要资本或高管居中指挥,分配也有望更公平。可以注意到一些知识型企业有不少合伙人,新进员工也很有机会加入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