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民众援助贫寒学子 义举乍现多元化支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0日 09:42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郭春虹;实习生:吴亮)

  《上学的成本咋还这么高?———2007,大学学费“停涨”下的贫困生求学原生态》7月23日在本报(《财经周刊》26版)刊登后,引起社会巨大关注。

  一周来,来自石家庄、邢台、邯郸、秦皇岛、唐山、沧州等不同城市的不同职业的社会人士纷纷来电希望进一步了解文中提到的几名贫寒学子的生活状况,关注其高额学费的筹集进展情况,并且愿意以自己特殊的方式资助贫困学生。

  让记者没想到的是,这篇文章引发的正在进行中的“资助工程”正在表现出独有特色———资助人更理智,资助方式更贴近生活,更符合时代特点。曾经最传统的你贫困我给钱的捐助方式正在慢慢发生演变。

  ■“我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先考察,后资助”

  今年刚刚退休的李英(化名)从看到报道的第一天就开始跟记者联系,她让记者在掌握的500多名贫寒学子名单中给她“物色”一名失去双亲或者单亲家庭的女生,不但要资助女生上完大学,甚至可以把她当女儿养。李英说,自己就是在三五岁时被一个有爱心的家庭领养并在养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所以特别清楚母爱和家庭温暖将给一个缺少亲情的孩子带来多大的快乐,能为她的健康成长起多大的作用。

  “不过我要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亲自去考察。”她说,“我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只帮助那些确实困难、渴望母爱,而且品质良好的孩子。”

  说到做到,尽管已经退休,李英却为了这个目的不辞辛苦。上周,她请一位会开车的同事拉着她到辛集市南智邱镇西小王村“探底”。记者给她提供的贫困女生的家就在这里。

  李英说,由于道路不熟悉,自己转了1个多小时才找到女孩家。在寻找过程中村子里一位老者的话让她印象深刻:“她家(李英要寻找的女孩家)还穷?我们这比她家穷的多了。”李英说,自己当时听了这话很失望,以为女孩给报社提供了虚假资料,到了女孩家后才发现,女孩家里确实非常困难。“这说明,这个村子普遍很穷啊。”回来后,李英告诉记者,去之前,她对贫困的感受并不具象,到了西小王村后才切实感受到了在农村贫困多么普遍,一个生活在贫困家庭中的学生是多么渴望通过求学这种方式尽快地走出去,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有了这次考察,李英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人应该有帮助别人的欲望,我自己的家庭也是一般家庭,但是和这些孩子比,我是富裕的,我要帮助她,给她一个人生可能从此改变的机会。以后我更要为了这个目标节减一些,别人穿1000元钱的衣服我穿100元的不就得了,别人一顿饭吃100元,我吃10元不就行了嘛。我要把省下来的钱给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

  ■“高薪”资助体会穷且弥坚

  自称在银行工作的王先生告诉记者,愿意资助记者文章中提到的孙庆雷和王宇嘉,“不过我是有点‘私心’的。”王先生有点不好意思地跟记者说。他说,自己的孩子开学就上高三,学习也很不错,不缺实际意义上的家教,但是这俩学生恰好是高三毕业,考的又都是全国重点大学,正是知识最扎实的时候,想请小哥俩给自己的孩子摸查一下学习情况,看看哪里需要重点补充。

  和别的家教雇主不同,王先生说,时间安排看两个孩子的时间,每天最多一个小时即可,10天左右就行,而且不见得一定要给自己的孩子“上课”。如果自己的孩子能在和两个贫困学生共处的短暂时间内感受到穷且弥坚的道理,从此更加努力读书,那就达到了王先生预想的目的。

  和别的家教雇主更不同的是,虽然不过仅仅是和自己的孩子“谈谈心”,简单指点一二,王先生说,自己准备给两个孩子每人的薪水一定不是普通家教的工资可以比拟的,至少是以千为单位。王先生认为,两个孩子的长项是学习,目前让他们给孩子做简单辅导,这是最能发挥其特长,体现其价值的方式,而名义上让他们做家教,会给孩子们多少减少一些感恩的压力。

  而记者了解,喜欢王先生这种资助方式的人不在少数。驻石某部队军官吴女士亲自到报社拿了一部分贫困生的资料,她说要从中选择一个自己看好的学生,然后带着自己正在上中学的孩子到“选中”的学生家里去一趟,目的很明确:一方面把资助金亲手交给学生,另一方面让自己的孩子看一看,什么叫真正的农村,什么是真正的贫困,为什么这样的家庭还能走出这么优秀的学生。

  ■“通过资助贫困生实现我的人生理想”

  沧州市

邮政局的冯女士打电话要求提供贫困学生的名单,她说,自己想捐1000元钱。冯女士说,10年前自己曾经资助过一个小女生,是从一年级开始的,可惜孩子不争气,上到六年级就说什么也不上了,磨破了嘴皮劝她也不管用。她说,自己是技校毕业,一直有个上大学的愿望,现在自己生活条件好了,有一定经济基础了,就特别想帮助那些贫困的学生,如果他们能在自己的帮助下没有失学,那感觉就如同自己上了大学一般,也会很有成就感。

  秦皇岛的一位不肯留姓名的女孩也有这样的愿望,她说自己做销售工作,挣钱很少,目前积攒了800元钱,准备分给孙庆雷和王宇嘉每人400元。

  这位女孩子说,自己也才21岁,跟准备资助的两个学生基本是同龄。挣钱这么少还要资助他们,是因为自己没有上过大学,对大学之门神往已久,尽管资助金很少,但是以后一想到自己曾经帮过清华大学的学生,心里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她还特别告诉记者,千万不要写她的姓名,否则被父母和朋友看到,会觉得她的捐助动机“很傻”。

  ■“应该让学生用劳动换资助”

  本报上篇文章中提到的几名大学生目前都在河北国大36524打工,时间为一个月,每天工作六小时,薪水为1000元。应该说,这个工资标准在

石家庄的打工一族中算是高的了。

  然而,记者曾经采访过一位在这里打工的男生说,每天他的主要工作是搬饮料、上货,跟学习比,还是有点累。对此,河北国大连锁商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树中说,“他需要,我给钱”,这种方式是最简单的最直接的资助方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简单型”的资助会越来越少。

  河北大学一位做学生工作的老师说,他们曾经做过调查,确实有一部分受资助人喜欢直接资助这种形式,但是更多的勤奋、善良、自尊心强的学生更认同“劳动换报酬”的资助方式,这会让他们的“还债”负担减轻。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