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修建文物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0日 09:14 中国经济时报
■冯磊 我的故乡,是一个文化积淀丰富的地方。在古代,北面有老邻居孟轲;再往北,有老邻居孔丘。往南,据历史学家考证,曾经是东夷文化的聚集地。而在国家政府组织的商周断代工程中出版的相关书籍中,我们可以屡屡看到标着“发掘于前掌大村”一类的标识。——至少在周朝以前,这里就已经是大邑了。 我很喜欢到附近的一个高台上去玩。这个地方,据说在周代曾经是一个封国的国都。后来绵延数千年,到了“文革”前,就剩下了一个土台子和一座庙宇了。那庙据说是明代修筑的,叫做真武庙。“文革”时期,这座小庙因为属于“四旧”的范畴,被人拆了。神像被砸了,和尚据说也被迫还俗了。到我记事的时候,当地已经只剩下了几间破房子,空空荡荡的,房子顶上连草把子都没有了。 但是我仍然经常去玩。原因很多:其一,古庙前有两株古槐树,据说也有上千年了,其中的一些枝干已经中空,成了化石。夏天的时候,大树的枝叶历经千百年仍然茂密,孩子们和老人在树下乘凉、喝茶,那就是一把无可替代的天然大伞。其二,庙虽然拆了,但是高台之上暴露出几个地洞。据大人说,当年的和尚曾经为国民党特务送过情报。当然,也有人说是为八路送情报。那时候,放学归来,登上高台,看着几眼深深的古地道,心里立马有一种敬畏的感觉。其三,由于是个古文化聚落的遗址,很多上古传说都流传于此。躺在树下,听老人讲古,心驰神荡,自然是另外一番乐趣。 刚才说了,我很喜欢这个地方。“文革”结束后,当地每年三月三搞庙会,我曾经在祖父的带领下,在庙会上吃棉花糖、听大鼓。今天想来,那的确是一段美好的日子。 时间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地方政府组织人翻修了那座高台,把原来的建筑主体完全拆掉,又跑到日本去找来了当年的主体图。依照这幅图修筑了崭新的建筑。新的房舍建成以后,雕梁画栋,比原有的当然更加高大,也颇有一点气魄。当然,也要花更多的一点钱。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再去的时候,我就没有了从前的那种感觉。今天回想起来,如果说原因,大概就是因为当年看到的是废墟,那种破落的氛围,还有一些文化味道,而今天,就只有一些盖新房、娶新媳妇的味道了。——古文化的废墟消失得如此之快,新房子建筑得如此之高。对文化本身而言,究竟是幸运还是一种不幸?我想,是不需要我多说了。 后来年龄渐长,走过的地方渐渐地多了。感觉神州大地上的文化古迹都在渐渐地“成长”,请原谅,我用了“成长”这个词语。我的感觉是,如果说经历了天灾人祸之后我们还留下了一点文化古迹的话,那么到了经济发展起来之后,我们的文化古迹却因此都迅速销声匿迹了。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新近建立起来的“文物”,这就是我们所能理解的文化! 这显然不能都怪当代人目光短浅。如果说古代美洲的文明都让白蚁吃了的话,那么我们的文明就是让我们的一代代不肖子孙用大镢头和铁锨给扒拉倒了,给自己毁灭了。“我们不光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套用前人的话,并不是说一定要针对前人。而是说,历朝历代,都历来把文化作为一个工具,新的王朝建立了,前代人的文化遗存是很少有人知道珍惜的。因为这据说关系到新贵的脸面。比如说历史,看看二十四史就可以发现:只要是上一代的君主,末代的都是面目全非。不仅如此,历史上无论哪一次文化盛事,比如修订《四库全书》什么的,都毫无疑问是一次新的文化劫难。因为这个时候,更多的不符合当权者口味的东西,都要被焚毁。 数千年来,我们总是一次次毁掉前人的文化。也因此,我们的子孙一代代愈加目光短浅、不知魏晋。即使知道了魏晋,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至于想全面一点看问题,那种功能,多数都已经退化了。所以越往后来,我们的国民就越是只会磕头作揖,只会听话,做一个王朝的顺民。 事实上,在对待前人的文化遗存上,我感觉周代以前还是比较好一点的。但是到了周朝以后,往前人头上扣屎盆子的活动就越来越多了。比如说当年的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却仍然允许殷人的后裔建立一个较大的国家并祭祀自己的祖先,这个国家叫做宋。虽然只是一个诸侯国,却仍然具有一定的实力。当然,其文化也因此得到更多的保存。这个做法,到了秦始皇的时候有了一定的改变,秦始皇试图焚书坑儒来达到高度集权的目的,但是还毕竟保留下来了一些六国的后裔。这固然不符合秦始皇自己的心愿,但是客观上却是一种事实。以秦王朝的短命,还没有完全肃清所谓的流毒。此后就不行了,项羽同志不仅焚烧了阿房宫,把秦王子婴也杀了。斩草除根,项羽不是第一个,但却是非常有名的一个。 此后的历朝历代,文化就不要说了。开始的时候,夺得帝位的人并不急于杀死前任的统治者,因为很多人喜欢禅让的游戏。这似乎还有一丝的温存,当然,其本身也意味着新的王朝的合法和“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但是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好像是到了南齐的开国皇帝,干脆就把废帝给杀了,以绝后患。这个头一开,后面的一个比一个狠毒。到了宋代的时候,兄弟之间都不能相容了,宋代的第二代皇帝就干脆把哥哥杀了,逼得嫂子给他下跪,称“哀家母子的命运就掌握在叔叔的手里了”。 上面的叙述,似乎有些跑题。但是,就文化而言,一代代更新下来,虽然有一定的积累,却未必就都是精华。因此我们今天很不幸,大街小巷看到的不是《厚黑学》就是帝王的家史。其他的东西,凡是不利于统治的东西,基本上都消灭殆尽了。 据媒体报道,湖南的岳阳楼最近要大修了。有关方面将斥资3.2亿元进行修缮,而这个计划,在国内外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和激烈的争论,这个时候,我突然想起了一位作家曾经写到的西方古迹维护的文章。据说西方人维护古建筑,一直有一个“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原则。这样做在国内很多人看起来也许气魄不够,但是却始终尽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建筑物的原貌。与国内的场面比起来,不知道究竟是西方人明智一些,还是我们更世故一些? 可以不客气地说,无论古今,国内文化的破坏,绝大多数都是打着所谓建设的旗帜进行的。这个时候,我突然想起了故乡的那堆废墟——假如没有拆掉那对废墟,我是会经常到那里去看看的。而今天,面对着一大群仿古建筑工人造就的新奇迹,除了感觉没有水平,就是感觉没有眼光,甚至是没有文化了。 我没有到过岳阳楼,但是对历史上的范仲淹却多少有点一知半解。当年的岳阳楼实际上就是一个政绩工程,所谓“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之类的话语曾经被很多人质疑为吹捧之词。而《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固然能够打动人,却实在是因为一座具有政绩工程嫌疑的建筑所引发的。老的岳阳楼我没有去过,因为没有机会。但是将来假如真的有机会,我想也还是不看为好。 原因当然有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