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CPI指数体系应重新构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6日 10:27 新京报

  ■ 今日推荐

  有人说,如果从核心CPI(即不包括食品和能源成本的CPI)来看,目前中国的CPI上涨应该是很平稳的。但是,这些人是否想过,中国CPI指数体系与发达市场体系下的CPI体系是差异甚大的,用两个不相同的东西做比较,意义并不大。

  目前,国内的CPI指数统一执行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八大类”体系,即指数的构成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每个大类中又包含若干个具体项目,总共有300多项。其构成权重分别是食品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4%;居住13%;交通通讯10%;医疗保健个人用品10%;衣着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6%;烟酒及用品4%。

  美国的CPI包括200多种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平均变化值。而这些商品与服务也分为8个主要类别及不同的权重。如住宅(42.1%)、食品和饮料15.4%、交通运输16.9%、医疗6.1%、服装4.0%、娱乐5.8%、教育和交流5.9%、其他商品和服务3.8% 。

  尽管中美CPI在大类及所包括的商品与服务上差异并不大,但是实际上权重构成却差异很大。如美国CPI权重最大的住宅及交通运输,其比重达59%,但中国这两类商品及服务的权重仅为23%,两者所占的比重仅及美国的38%;而中国CPI中权重最大两类是食品与娱乐,其权重达到48%,但是在美国这两类商品及服务的权重只有21.2%。

  还有,中国的CPI商品及服务的权重确定、修正是不透明的。而美国的CPI商品及服务的权重则是通过对成千上万的家庭和个人的调查而确定的。这些权数每两年要修正一次,以使得它们与人们改变了的消费偏好相符合。比如,美国2007年1月的CPI中各个类别的权数就反映了2004年和2005年两年中美国居民的消费倾向或模式。

  中国的CPI编制系统从1950年就开始了。但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下的经验与历史数据同后来市场化的数据与经验基本上是断裂的,完全不同经济体制下的数据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其连续性的意义不大。

  即使是1978年到2007年近30年的时间里,整个经济制度、经济条件、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CPI数据编制的滞后与非科学性早就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目前中国的CPI仅是根据1993年国民经济计算体系编制的,它与现在的居民消费模式已经有很大的差别了。

  总之,重构中国CPI指数体系早就势在必行了。可以说,旧的CPI指数体系的结束也意味着中国“高增长、低通胀”局面的结束。

  □易宪容(摘自7月25日《中国经济时报》)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江南水乡商业开发反思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