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5日 14:18 中国产经新闻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系列评论之七

  文/本报评论员 余牧

  在2006年元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对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科技精英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从而擂响了新世纪向科学进军的战鼓。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成创新型国家,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必然。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正成为时代潮流,美国、日本、欧盟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增加科技投入,这些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高达70%左右。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水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神舟六号飞天圆满成功,成功开发纳米“超级开关”材料等,都是突出的展示。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较,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仍有较大差距。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2004年,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中国在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92%的49个主要国家中仅排名第24位。尽管中国在过去20多年里创造了年均9%的高速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主要是由劳动密集产业带动的,不仅获利菲薄,而且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成本高,难以为继。据统计,目前全世界86%的科研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9%。

  1998年6月,源于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中国科学院启动了“知识创新系统”试点工程,标志着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开始。按照中国科学院的规划,国家创新体系分为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知识创新系统的核心是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主要是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技术创新是指学习、革新和创造新技术的过程。技术创新系统的核心是企业和产学研结合的机构。知识传播系统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主要指教育系统、知识应用系统,主要是促使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转变成现实生产力。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最重要的两端。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基础研究十分重要,一项基础研究的突破,往往能带动一个行业技术或多个行业技术的突破。我国曾被认为是石油储量贫脊的国家,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地质构造学》问世,打破了这一

神话,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经过勘探人员艰苦努力,我国陆续找到了不少大的油气资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微电子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纤和卫星通讯及全球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产业迅速崛起为最宏大的新兴产业,并由于信息产业的广泛渗透力,几乎改变了一切行业以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人类进入了工业化社会的高级发展阶段——
信息化
时代。但是基础研究的突破,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除了大量足够的科技投入,还要有鼓励自由思考、独自创新的社会人文环境。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思维过程,是要创造出现实尚不存在的新事物,必须允许怀疑,允许试验,允许失败,而且不止一次。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技术创新的核心在企业,同时在于产学研的结合。必须增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技术创新除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我国和国际经验表明,大型的集团技术创新,除了市场的力量外,还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我国早期的“两弹一星”,现在的载人航天,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组织多学科、多行业科技顶尖人员联合攻关,联合创新。我国将建造大飞机,同样要借助这一成功经验。我国近来在大型高级数控机床方面的技术突破,主要走的是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在沈阳、在广州等均取得了成功。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