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医改中国模式遵循公益性原则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4日 08:42 保监会网站

  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历经多年曲折和争议后,将会以什么样的新面目浮出水面?温家宝总理7月21日在北京进行相关调查研究时透露,医改方案仍在研究中,建设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整个医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方案设计、制度建立、体系建设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态,表明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下,中央决策层正在充分吸取此前医改的经验教训,争取让尽可能多的人从医改中受益。我们期望在各方积极力量推动下,从遵循公益性原则开始,探索形成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中国模式,不能因为医改而增加公众的基本医疗负担,或降低公众可以享受的基本医疗服务。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不太难达到的要求,但稍微回顾下此前数年的医疗卫生体制变化,就不难发现,最基本的常常也是最难的。因为这涉及的人数最多,如果不能从遵循公益性原则出发,由政府主导、财政负责,而是推向社会、市场或公众,就很容易就在执行中变了味,不仅无法让多数人享受基本医疗服务,还会大幅增加公众的基本医疗开支,弄得劳民伤财。因此,遵循公益性原则,就应当要建立起有效机制,在农村普遍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城市大力推广社区卫生服务,通过政府主导和财政负责为主,向最大多数公众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特别是那些中低收入人群和困难群体,他们基本上无力承担更多的医疗开支,也不太可能购买商业性医疗保险,只能靠政府和财政给他们搭建起最基本的医疗生命线。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仍然是城市人口的两倍,而城乡之间的医疗卫生条件又差异巨大。这些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探索一个适合自身情况的合理医疗卫生体制,而不能简单照搬其他只有几千万人口的欧洲国家模式或经济发达的美国模式。比如将近9亿的农村人口,既是最需要获得基本医疗保障的人群,也将是整个医改中最花时间、精力和财力的环节。按此前有关部门规划的时间表,到2010年中国农村将普遍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争取覆盖约7亿人,为此国家每年需补助数百亿元,以解决不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但从统计数字看,目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人口,还不到全国农业人口的一半,在农村建立基本医疗保障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即使是收入相对稳定的小康之家或高收入人群,也非常需要政府主导提供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这是一项基本的社会福利保障,应当尽可能惠及每一个公民。当然,这些中高收入人群可能根据自身实力和需要,另行购买商业性医疗保险,或选择更市场化的优质医疗服务,但从公平的角度看,政府也有责任基于公益性原则,为中高收入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由此不难看出,遵循公益性原则建立的基本医疗保障,是真正面向所有人的基础性网络,也可以说是整个医改成败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如果忽视了这一基础性制度和网络建设,许多人仍然不敢看病,看不起病,再花哨的医改方案也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推行。当然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很不均衡,因此也不能在全国搞整齐划一的基本医疗保障。各地可以因地制宜,根据自身财力,建立水平不同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沿海发达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障,可能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这种地区间不均衡,在今后一段时间将客观存在,但关键是都要加强有关制度建设,尽可能让基本医疗服务广泛覆盖更多人。正如温总理所言,研究制定有关改革方案,“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任务”。无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社区医疗体系建设,还是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都不是医改的全部。遵循公益性原则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要和整个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相衔接,统筹考虑医疗体制、医保体制、医药购销体制的改革,其艰巨复杂性可想而知。由于医改涉及面极广,每一项具体内容又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我们不能指望决策层毕其功于一役。在总体改革方案的设计上,关键是要确定好基本原则、主要手段和最终目标,可以立即着手进行的,绝不能借故拖延,再难也要坚决推进改革;但对那些可稍微滞后进行或争议性巨大的领域,则不宜快刀斩乱麻,而应进一步调研论证,制定更稳妥的改革方案。让基本医疗服务覆盖所有人,让人人享有医疗保险,彻底告别看病难、看病贵,无疑是深得民心的美好图景。[][41]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