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五百强在北京》:财富的传承之施子清家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3日 14:32 《500强在北京》

  总宣传片:父子两代人白手起家,30年积累下亿万财富。儿子持有股份,父亲却为孩子打工,家族财富如此分配是刻意安排还是另有隐情?父子两代携手打造政协世家 ,投资内地痴心不改,他们与回归前后的香港共同经历了怎样的激荡十年?7月15日晚,《五百强在北京》继续为您播出纪念香港回归特别节目《家国十年——荣耀的传承》。

  引子:1990年,旅美华人贝聿铭,马友友在纽约成立著名华人团体——百人会,旨在促进建设性的中美关系。17年后,一个名叫青年百人会的民间团体在香港注册成立,组织成员大都来自香港著名家族式企业的下一代传人。李兆基,郑裕彤、霍英东等家族的子弟都参与其中,尽管两个近似的社团名称曾经引发了一场注册商标风波。但香港媒体还是把青年百人会的成立看作是第二代家族企业成员从父辈手里接班的前奏。这个组织最初的发起人正是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施子清的小儿子——施荣忻。

  李炜:欢迎收看《五百强在北京》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特别节目,家国十年——荣耀的传承,今天我们的主角是一个由纺织业发展起来的家族,这个家族在香港并不像二李,二郭等家族那么尽人皆知。但是它有一个特殊的名号——委员世家,一门五位政协委员,在香港豪门里面是不多见的,而且呢,这个家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两代人的经营理念如出一辙,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这样的传承在香港家族式企业里面也是一个特例。下面就让我们去了解一下,这个看起来多少有点异类色彩的家族企业,看看他们是怎样走过回归后的这十年历程。

  同期:施家外景,家中聚会,字幕:香港北角 渣甸山,施子清家

  解说:,7月8日的香港岛上,阳光和海风给人们带来了一天的好心情,从港岛北边的的山坡上远远望去,一座别墅掩映在半山的树荫中,孩子们的欢笑声不时从房间内透露出来。这里是恒通资源集团董事局主席施子清的家,在他最小的孙子眼里,这里是家族中最热闹的去处,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施家三代人都要在这里举办家庭聚会。

  同期:父子用家乡话商量家族生意。

  解说:施子清有四个儿子,分别取名为荣怡、荣怀、荣恒、荣忻。老人希望孩子们能够不辜负名字的涵义,怀有恒心,干出一番事业。目前他们各自掌管着家族中的地产,投资,贸易,证券等支柱产业,施荣怀是家里的二儿子,除了帮助父亲和大哥打理内地生意之外,他还担任着香港厂商联合会的副会长,与现在的独挡一面不同,20年前,他还是帮助父亲和大哥打理生意的毛头小伙子。1986年,施荣怀第一次来到北京,在他心目中,这个城市充满了神秘和陌生。

  采访施荣怀:那时候我父亲说,你去,去北京找谁找谁,看看有些什么生意做,或者前面的有些合约履行的程度怎么样,就说反正熟悉一下,那时很紧张,就提前两三天都睡不着觉。去到北京跟人家说什么呢,当时是在想,去到找谁应该说什么话,得谈什么事情,都写好了。

  解说:1986年1月的颐和园,昆明湖面上的冰还没有开始解冻,北门正在修建中的苏州街是当时整个园子中唯一热闹的所在。在寥寥可数的游客里,年轻的施荣怀多少显得有些消沉和郁闷:在与北京贸易客户的第一个回合当中,他连对方的影子都没有看到。

  采访施荣怀:我记得我在北京待了一个礼拜是谁都没见着。我的这些客户对手,很多都是年纪相对比较大的,年轻的我想都47、48岁了,跟我父亲差不多年纪的,那我打电话去,我是谁谁,我来了想跟你约个时间,他们第一句就问,你爸没有来啊,我说他有事他在家里,那第二句就是那老大呢,老大有什么什么事情没有来,所以派我来的,这几天可能没有时间比较忙。

  采访施家的生意伙伴王正中:当时对施荣怀的第一印象,学生腔,不足以代表家族。

  解说:正当施荣怀在颐和园里闷闷不乐的时候,远在香港的父亲施子清和大哥施荣怡正在准备要继续扩大在内地的投资。 80年代,施家的公司刚刚成立不足十年,以纺织品的进出口贸易为主,财富的积累刚刚开始。而此时,内地市场开始显现出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当然风险也同时存在,是固守香港还是转战内地?在施家和很多香港商人心目中,这都是一个难以决断的选择。

  李炜:80年代香港正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对大陆人的印象多少有些像城里人看农村亲戚,轻视甚至是敌视,把大陆人叫叫表叔,看不起操普通话的人,内地的商贸主要由一些政府背景的公司来作,探亲旅游的人很少,很少有工商界会认为,内地将会是他们今后的主要商业目标。

  解说: 1984年的春节晚会上,一个叫作张明敏的业余香港歌手凭借一首《我的中国心》一夜走红,此后,香港明星成为各种晚会和演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周润发,成龙,四大天王正在成为此时当仁不让的的流行偶像,港货和港腔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在内地人的眼里,那时的香港就是一个花花世界,而对于香港人来说,内地可能是一个更加神秘的地方。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刚刚进行了不到十个年头,姓资还是姓社的论争还在时时困扰着人们的思路,对于内地正在发生的变化,大多数香港人还在观望当中,再加上当时的香港经济正处在一个黄金时期,香港工商界的视线大多停留在本地的楼花和股市上,到内地投资称得上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

  采访程介南:

  中国有句话叫背靠大树好乘凉。香港的工商界长期以前,那么在殖民地时代呢,你只能够背靠港英政府。这个权力中心,所以你要背靠大树,只能够靠着英国人。所以你跟内地做生意,就是跟共产党打交道,那时候在香港那个时候社会里面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采访施家的商业伙伴王正中:施家当初如何力排众议,决定发展与内地的贸易?

  解说:1994年,从内地纺织品贸易中得到丰厚利润的施家买下了炮台山这块地皮,建起了新的办公大楼。这里被看作是香港的门户,在生意人眼中,炮台山称得上一块风水宝地。如今这栋大楼成了施家的骄傲,施家投资大陆的眼光也时常被工商界人士津津乐道。但很少有人知道,在80年代中期,一次家庭投票却差点让这个家族走上另一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采访施子清:

  84年,中英联合声明宣布,很多人都移民了,那我有一次跟他们开会,我说你们,如果要移民,你跟我说,我一定呢,接受你们的意见,同时一个人,你可以带走200万,你移民去。我在试试他们的心态,

  解说:父亲的提议让兄弟们感觉有些吃惊,最初的一瞬间,屋子里显得很安静。在当时的香港,移民热刚刚开始,每年移居海外的香港人都在两三万人以上,1987年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六万人。当时的施家已经是身家过亿的商界新贵,带着一大笔钱移民对于四兄弟来说意味着拥有更加轻松的发展环境,是去海外创业还是扎根本土?片刻的犹豫之后,施家兄弟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采访施荣忻:我记得大哥、二哥、三哥应没有想过一分钟,马上就回答,我们不移民。因为香港是我们的家,我们也是做,从事业上我们都是做中国生意的。那如果真的要移民的话,我们所有的生意,可能结束,但是我们对中国的信心,从头到尾,到今天,也证明我们没看错的,是我们是看对了,我们对中国是信心十足的。

  解说:就在这次家庭会议后的第二年,25岁的施荣怀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毕业回到了香港,这时候正是施家与内地合作的高潮期,在父亲和大哥的带动下,他开始介入家族最核心的业务领域,那就是当时内地紧缺的纺织原料,。

  李炜:八十年代初,香港是内地唯一的外贸窗口,今年出口贸易都要经由香港的中间商才能买进卖出,在香港当注册公司非常简单,只需要一部住宅电话和几十港币就可以加入到进出口中间商的队伍中来,施家就是这样赚到了家族的第一桶金。

  解说; 1987年3月的天津,街边的树梢上已经开始隐约透露出春天的气息,在生意场上摸索了一年的施荣怀终于做成了自己的第一单生意,由他牵头,当时的天津真棉织品公司从韩国进口了一批价值20万美元的羊毛纱,作为中间商,施荣怀净挣了一万五千美元。随后的两年内,他接手了几乎家族内全部的纺织贸易业务。然而就在施荣怀替家族效力的第九个年头,意外发生了。

  递进宣传片1:增值税风波从天而降,施家险些遭遇诉讼危机,家族企业第二代纷纷从政了解商情国情,两栖身份能不能让他们青出于蓝?广告之后请继续收看五百强在北京特别节目——《家国十年——荣耀的传承》

  解说:(同期:电话铃响)1995年2月14日,一阵突如其来的电话铃声打破了施荣怀家里的宁静,刚刚和朋友一起吃过晚饭的施荣怀满心轻松地拿起了电话,不料,随后听到的内容却让他惊出了一身冷汗。

  采访施荣怀:我国内一个办事处给我打电话,他说,哎呀,这个人给带走了,抓了,这人就是我这个办事处的一个主要的经理。他是给这个检察院管税的人带走的,就是说我们上海办事处有些经营的(内贸)生意的人民币的业务,牵涉到增值税的问题,所以这个人给抓了。

  解说:手下人到底违反了什么样的法规?今后的经商之路会不会就此断绝?在突然袭击面前,一切问题都没有答案。慌乱中,施荣怀的第一反应就是马上找到父亲和大哥商量对策。

  采访施荣怀:那我父亲想了一会儿,他说不行,老二你不能去,我去,你去,怕真的把我给扣下来了嘛。对方就说的,这事情很严重,这个人,犯了很严重的税的问题。

  采访施子清:因为他们年轻,恐怕呢,对他们有,信心有伤害,所以有事情呢,我来。我去说。

  施荣怀:他说反正这个事情,你把责任,就是推到,我来承担,他就这样讲,他说你是帮我做事情的,有事情的话,你说是,是我帮他打工。

  解说:事情很快解决了,生意照旧可以顺利地做下去,但施荣怀却开始睡不着了,与内地做了十年生意,却连内地的相关法规都不了解,这让一向谨慎的施荣怀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

  李炜:很多商人开始热衷参予政治。施子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不但自己是全国政协委员,连四个儿子也都是各地的政协委员,如果加上亲戚朋友的话,这个家族总共有八位政协委员,称得上委员世家。论经济实力,施家和香港其他一些大的家族企业比起来算得上是一个新兴家族,毕竟历史只有三十年,但是在参政意识和政治影响上,施家可算得上是在香港为数不多的大宅门。

  递进宣传片2:金融风暴让家族事业陷入低迷,是分散风险还是共度难关?父子两代携手打拼三十年,家业传承怎样才能顺利交班?广告之后请继续收看五百强在北京特别节目——《家国十年——荣耀的传承》

  解说:1997年10月20日,美国华尔街股市在战战兢兢的气氛中迎来了87年股灾的十周年纪念日,让全球的股评家没有想到的是,十年后,“黑色星期一”降临到了地球另一端的香港,受金融风暴影响,这一天,香港股市开始下跌。四天之内,恒生指数狂泻超过了一万点,股市濒临“崩盘”!金融、地产、贸易、旅游四大支柱产业纷纷遭遇重创,刚刚开始涉及房地产和证券业的施家也没能幸免。

  采访施荣怀:其实打击也很大的,在金融风暴的时候,那我们当时也有一个比较大的房地产,在97年年底推出来市场,如果早半年一年,我们能赚很多钱,但是结果这项目要亏好几个亿,那你从心情,实际上你这个经济损失,是一个很沉重的打击。加上你自己所有的资产都贬值了那么多,心情实际上的,都觉得很难受。

  李炜:早在80年代,施家的生意就已经很红火了,随着回归的到来,施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就在这个时候,金融风暴来了,和好多香港工商界人士一样,施家的事业也经受了冲击。

  解说;1997年?月,施荣怀最小的儿子出生了,这段时间前后,老三施荣恒和老四施荣忻也开始加入到家族事业中来,但人丁的兴旺并没有使生意得以好转,兄弟之间第一次合作就遭受到了金融风暴的考验,家族的事业还能发展下去吗?

  施荣怀:股票又跌了那么多,一下子,当时什么红筹,国企那时候还不多,70%、80%没有了,钱没有了,蒸发了。98年金融风暴以后,2000年科网热潮,觉得是重新经济复苏。结果科网爆破,再来一个911,把原来就觉得已经游到岸边了,能上岸了,一下子又给你打下来。完了01年到03年,觉得又是一个重新的复苏,再来一个非典,就是三翻两次地把你一个信心打下来。所以我们家应该算也是身受其害,

  李炜,关于亚洲金融风暴时港人负资产的一段串场

  采访施荣忻:我记得我大哥有一天跟我们说,我们这一代就一定不会分家的。那我们做弟弟的,肯定也是非常赞成这个理念,如果大家做兄弟来说,每一样我都要说,你十块,你要拿两块五,每人都有两块五了,这个就不像一个兄弟了,就是一个股份制的公司。大家就不是兄弟了,就是等于,大家都是股东。

  采访施荣怀:其实我觉得这个跟我大哥也是很有关系的,我大哥比我只大一岁,但是他很爱我们,有什么事情他就帮我出头,那我想,因为我大哥跟我做了一个(榜样),我是因为我大哥,所以我下面的弟弟他看着我们两个是这样子,所以他们也是,就规规矩矩的,大家就为家族,为父亲了把事情做好。

  采访施荣忻:我们跟哥哥是可以什么都讲,哥哥也会什么都跟我讲,我们是兄弟,大家都会有把柄在手。那大家呢,都会,就是说好过瘾的,我们几兄弟,说实在的,我们非常珍惜我们的关系。

  递进宣传片3:父亲处心积虑为儿子打工,情谊保障双管齐下只为家族统一;股票市场凸现父子分歧,面对父亲的反对,是瞒天过海还是一意孤行》广告之后请继续收看《五百强在北京》

  解说:在施家有这样一条家规,四个儿子的全部家庭生活费用和子女教育金都由家族企业统一划拨,公司的股份都在儿子们的手里,只要有两个儿子的同时签字就可以随意使用资金,在公司里,父亲的角色是给儿子打工。

  采访施子清: 因为我是决定我们这个家,是一个不能分家的,我们这个家,每一个人都(不能占有市场)。我老大他们说过,我们是不能分家的呀,不会分家的。

  解说:在家族的公司里,施子清父子的五间办公室是连在一起的,虽然各有分工,但终究没有迈出同一个门槛。孩子执掌家业后,父亲一般只会在重大决策上发表意见,但是和很多大家族一样,两代人之间也是常会闹出一些小摩擦。

  采访施荣怀:如果大家有不同的意见,一般是我父亲,但是也会有时候,我们就是说,兄弟们黑箱作业,不让他知道的也有,因为老人家,你有时候,他想的跟我们不一样,你再去跟他说,他就是听不进去,那有时候我跟我哥,两个弟弟,就这样做。不要让他知道。

  解说:2006年12月15日,香港联交所的大屏幕上 出现了一个新的股票号码——1800,这一天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以开盘价每股7.78港元,高出定价70%的价位,在香港成功上市,这也是中国国内第一家实现整体上市的特大型国有交通基建企业。在施家兄弟看来,这是一个难得的投资机会。

  采访施荣怀:我们通过这个IPO配售,拿了好几千万股的中交建,那父亲的意思,有赚他就要卖,好象是三千多万股吧,听他的话,先卖掉了一千多万股了

  解说:尽管四兄弟并不情愿,但在老人的坚持下还是忍痛卖出了三分之一的股票,两个月后,股市遭遇调整,施子清从北京打电话给儿子,要求立即卖掉其余的中交建股票,父子之间在股市上的分歧终于爆发了。

  采访施荣怀:我父亲就说,手头上这些,1800多万股,把它卖掉。我说再看一看嘛,他就跟我火了,他说,现在啊,你们都不尊重我,我要来做你们的工作,我要卖股票,我要来做你们的工作,来听你的。

  解说:孩子们认为这只股票稳赚不赔,父亲则觉得应该小富即安,卖掉股票会遭受损失,可留在手里的话又会让老爹恼火,施家兄弟陷入了一个两面为难的尴尬处境,四个孩子决定,这一次要向父亲编造一个善意的谎言。

  采访施荣怀:我也有气嘛,后来我就跟我大哥,跟老四商量,我说,老人家这样意见,我们就做一个骗他的事情,老四你负责打电话跟我父亲说,按八块多,八块七,你全部卖掉了,实际上,我们都不要卖,行不行?大家同意了,到后来,这个股票从八块多,又涨到十块多去了,那我们就决定把它卖掉,这事情到现在也没有告诉他。

  解说:儿子最终瞒过了父亲,被蒙在鼓里的施子清事后也没有再一次追问股票的下落。当年一手培养起来的孩子们越来越有自己的主张,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有时候,施老先生自己也说不清。

  采访施子清:老四曾经说,爸爸这个年代是你的年代,我们现在不是这个年代了,他就听不进去了

  采访施荣忻:我们年轻一代的做事的作风是比较,大胆,比较,比较没有想太多,去做一件事情。但是父辈呢,他们比较慎重,看很多问题,都跟我们是,是不一样的。

  解说;如今,施子清尽管也会和儿子聊聊生意,但在大多数时间,他已经不再过问公司的具体事务,每天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写写字,看看书,成了他最主要的消遣,听到商界朋友们对儿子的好评,施子清总是很高兴。每到周末家庭聚会时,他也经常会向孙子孙女们讲起当初自己和儿子们的打拼故事,在老人心中,由两代人携手造就的施家永远是一个不会分家的大家族。

  采访施荣怀;

  未来其实自己,我本人反而比较担心的就是我们的下一代,我们几兄弟那么好,那么团结,但下一代他们有他们的想法,这是我们现在就是说,没有办法去左右的,所以我对,我跟我哥说,我们那么好,但是我的小孩跟你的小孩不可能像我们那么好了,怎么办?但是也没有一点头绪啊。

  李炜:香港的家族企业大多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是家大业大,对香港经济有龙头带动作用;第二,父辈在家族里面有绝对的权威,第三就是目前第一代掌门人大多开始交权,下一代开始接班,这其中对父辈有的全面反叛——像李泽楷,也有的是全面克隆——施家就是一个例子。传承到第二代的香港家族企业是会继续兴旺发达还是就此走向没落,谁都关注,但谁也不能预测,不管怎么说,他们一直是香港经济最活跃的因素,而且还将继续活跃下去。好,感谢收看,再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