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冲破束缚 问鼎世界级企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9日 23:45 中国经济时报

  ■十七大前改革难点纵横谈(11)■贾品荣

  改革近30年,中国经济的微观层面不容乐观。尽管中国国有企业的平均利润是财富500强企业平均利润的两倍,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不发达的工业时代,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势还远没有发挥出来,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没有根本好转。目前许多企业尚处于经验管理阶段,真正达到泰勒的科学管理水平的企业为数甚微。从产权制度来说,没有真正做到投资多元化、产权多元化,进而无法形成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世界级企业。

  国有机制还是民营机制?

  目前,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大大下降。在英国,已不到1%,其他发达国家,大致在5%-10%之间。

  那么,为何这些国家的国有经济没有获得更大的发展呢?这是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任何企业都必须在市场中发展,不能在市场之外的空间发展,不能在扼杀市场机制、遏制市场竞争的情况下发展。美国航空公司的大型喷气式飞机客运里程的平均成本是55美分;相比之下,同样的飞机,两家日本的航空公司成本高达1.5美元。两者为何有3倍的成本差距?就因为日本政府长期保护航空产业,结果企业经营不当,亏损严重。

  从中可以看出:行政垄断必然排斥市场竞争,反而窒息了企业的生机,使企业失去了前进的活力。从国外的实践来看,国有企业的效率是各类企业中最低的。而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生存与发展,在强大的外部压力下,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竭力改革管理体制,从而不断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然而,这并不是说国家对经济的主导作用减弱了,或取消了。反而,政府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维护市场公平和加强宏观调控上,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制度条件,保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市场的繁荣。

  国家对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是体现在国有企业占有越来越多的资源,而是体现在宏观调控的水平上。从理论上讲,国家对经济中的作用主要立足于四点——外部性、规模经济、市场不完全、分配不公平。外部性的存在,要求政府在外部效应明显的领域如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方面采取行动;规模经济的存在要求政府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出台《反垄断法》并严格执行;市场不完全要求政府纠正信息不对称,加强制度建设;分配不公平要求政府致力于消除过于悬殊的收入分配。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立足于四点,娴熟地调控经济,使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企业不断对外扩张。跨国公司靠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而不是行政垄断去争夺全球市场。

  国有企业难成世界级的公司,还在于,国有企业在他国进行投资,开展经营活动,或进行并购,有可能被认为含有其他企图,容易引起当地政府的怀疑和社会的反对。美国国会一些议员就宣称:美国不应该向任何一家政府占股超过25%的外国公司发放经营执照。从国际经营规则上说,跨国公司必须为全球客户着想,不能把当地资源盘剥一空,然后把利润送回本国,这种“瘦了他人,饱了自己”的行径在国际市场是行不通的。

  这样并不是说国有企业根本不能存在。从国外来说,国有企业更适于保障公平目标,民营企业更适于保障效率目标。

  官本位还是企业家本位?

  中国国企领导人的任命至今来自政府部门。尽管不少国企实行了公司制改造,但高级管理人员仍由政府部门定夺。而且,企业家还可以到政府部门兼职。某省给企业家奖励的办法就是封官帽,任命为副市长、副县长。政府部门仍然以股份企业的上级身份管理企业,有的上市公司董事长由政府任命,致使上市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名存实亡。

  “官本位”是国有企业领导人身上的基本特征,可谓弊端丛生:

  弊端之一:企业追求的是规模和速度,而不是利润或效率最大化。国有企业管理者与政府的激励目标趋同,追求的是规模和速度,而不是利润或效率最大化。这种管理体制,一方面使国有资产的资本属性被严重削弱;另一方面,“官本位”会产生对收购的抵触,而强化对控制权的要求。

  弊端之二:使寻租行为盛行。官商们为了保住“乌纱帽”并使其升格,他们就向权力者奉献“租金”。

  弊端之三:使企业家精神无处发挥。试想,一旦有级别,就有了“笼套”,企业家如同政府的附庸。政府部门领导频频“考察”企业,企业家不得不陪同,致使主要精力不能放在经营管理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

  弊端之四:使行政垄断企业肆无忌惮。这些企业在经营遇到阻力时,有可能不是去改进经营方式,不是去研发新产品,而是运用行政手段设立“壁垒”,导致产品越来越落伍,竞争力越来越退化。

  弊端之五:造成国企领导人激励不到位。这样的制度安排造成国企领导只有保障因素,而无激励因素,难以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在西方,企业家面临的不确定性来自市场;在中国,国企领导人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主要来自官场。

  做企业有三个层次:一是创造价值,主要是企业内部创新精神的升华;二是维护价值,使企业战略得以延续;三是分享价值,股东、员工、消费者分享经济剩余与成功。要实现这三个层次,必须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取消所有国有企业的行政级别,完善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以及相应的科学决策机制,从而引导企业家的创新行为。

  统一市场还是分割市场?

  产生世界级企业的基本条件是建立一个更加开放、更为公平、更有效率的统一大市场。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供求状况、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核心竞争力,寻求生产经营成本相对较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而分割市场的行径就是扭曲了价格信号,使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分割市场的不利影响有四:

  其一,大量的资源被误配置。因为分割市场的做法是采取行政的手段“修正”价格,那么,根据这种价格,企业在市场中很难分清楚哪些产品的生产成本低,很难弄清楚本地的比较优势何在,带来的后果是大量的资源被误配置。

  其二,不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在市场分割中,市场规模被人为地划小,企业发展空间变窄,规模经济优势难以实现。

  其三,不利于企业培育市场意识。分割市场的结果是为一些企业创造了“温室”。处于政府保护下的企业永远是“温室”中的“花朵”,既经不起国内市场竞争的考验,更经不起跨国公司的挑战。

  其四,造成社会净福利减少。只有在价格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情况下,商品交换才能使全社会的资源实现最优化,使全社会的福利总量最大化。

  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哈德说得好:“市场经济不能和自由竞争制度分割开来,没有了自由价格作用,市场经济无从进行。”世界级企业的产生,需要内部和外部两个条件。从外部而言,是要建立开放和充分竞争的市场,只有在开放的市场中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才能推动企业的创新,进而成为世界级的企业;内部条件则包括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及市场化的激励制度。

  浮躁心理还是细节管理?

  现在,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着一种浮躁心理,动不动就说要做世界500强,要学杰克·韦尔奇实施“数一数二战略”。大事要从小事开始。我们要做事,要把事“做完”。但更重要的是用心做事,把事“做好”。这才是更高境界。许多中国企业管理者往往就差那么一口气。这里差一点、那里差一点,就形成了与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差距。

  对中国企业来说,在战略上应该是举重若轻,在战术上应该是举轻若重。举重若轻就是只做一件事,举轻若重就是把这件事的细节做好。战略是指资源在市场上、在宏观层面上的配置,是指企业要进入某一领域,要找到人才、资金、市场;细节是指资源在内部的微观层面上的配置,是指要把优秀资源用好,发挥效率。

  核心产品还是核心技术?

  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相对优势,是对核心技术的动态把握,它可以应用到其他市场中去。

  譬如柯达。现在大概有95%的人已经使用

数码相机,只有5%的人会使用传统的胶卷。在这种情况下,柯达公司凭借它领先世界的核心技术,成功地实现了转型,转而生产美容产品。2006年柯达起死回生。所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核心产品,而是对核心技术的动态把握。

  又如本田,从

摩托车领域进入汽车,从汽车领域进入汽艇,从汽艇领域进入
赛车
,从赛车领域进入航空,现在本田和通用电气正准备合作制造飞机。这种核心竞争就像一棵大树,它不是树干、绿叶、花朵,而是树根。

  再看佳能,它的核心竞争力是光学技术,它能动态把握,从打印机直到相机,它使佳能与别的企业不同,这种优势同时延伸到很多领域。

  全球化规则还是小作坊心理?

  改革近30年,中国及时抓住并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因此,通过全球化合作,中国获得了先机,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亚洲国家中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最大的国家。

  现在的问题是,经济全球化有没有殖民化的倾向?对此,不妨从以下三点思考:

  一者,不能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说成是殖民化。市场经济要求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使企业自由地进入市场,不存在歧视性的障碍,因此,这种公平的竞争、商场的优胜劣汰是平等的,不能将跨国公司来华投资视作殖民化,不能将我国一些企业竞争不过海外企业等同于殖民化。这是当前应该消除的认识误区。

  二者,在国际规则、法律面前,仅靠挑动民族情绪已经不能奏效。一个公平的经济社会,谁都在规则下共存,不遵守规则者必将付出代价。商业规则与民族情绪无关。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民族情绪不能代表商业的原则,也不能代表法律,商业本身就是对市场的你争我夺,这与民族情绪和国家利益无关。

  三者,殖民化是指发达国家借助在经济全球化中控制发展中国家的主权,操纵国际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将不公平的“国际规范”强加于发展中国家,这是殖民化。

  就中国来说,不可能成为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的殖民地。因为只有弱小的国家由于其依赖性强才有可能成为强国的殖民地;而中国在政治上具有强势地位,经济发展迅速,完全有手段防止发达国家强加给我们的不平等条件。

  美国经济学界有句名言:“越开放的经济,效率越高,全要素生产力对增长的贡献越大”。这样看来,开放对中国十分有利。尤其是中国企业要成长为世界级企业,离不开国际化。靠小作坊心理,永远不可能成长为世界级企业。因此,我们在和世界级企业展开竞争的时候,注意从上述六个方面持续改进,加快升级与转型,与全球生产体系相融,在管理和核心技术方面紧逼世界级水准,以一流的制度催育世界级企业的早日诞生。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