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资产监管前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9日 08:42 保监会网站
时下,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财政部门作为政府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如何才能实现更有效的资产监管职能呢?依笔者之见,当从政府采购关口着手。把住资产监管的“入口”政府采购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入口”。资产购置是资产监管工作的首要环节。自实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基本上都是通过政府采购来实现购置国有资产的。因为采购主体是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是财政性资金,以合同的方式有偿取得国有资产,且国有资产大多属于集中采购目录范围内和采购限额标准以上,依照《政府采购法》的规定,属于典型的政府采购活动,因而要按政府采购制度依法办事。因此,资产进入行政事业单位的惟一渠道就是政府采购。政府采购合同是行政事业单位购置国有资产最完整的档案。政府采购合同载明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购置的时间、品名、规格、数量、价值等,还标明了提供资产的供应商名称、生产经营所在地、联系方式等。依照《政府采购法》第42条的规定,政府采购合同作为采购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应当妥善保存,至少要保存15年,不得伪造、变造、隐匿或者销毁。正因为如此,行政事业单位什么时间、采购什么资产、规格什么、数量多少、总价多少、从哪个供应商处取得,一看政府采购合同便一清二楚。可见,政府采购合同是资产购置最完整的档案。政府采购合同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管的直接依据。根据《政府采购法》第47条的规定,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合同自签订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采购人应当将合同副本报同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这样,监管部门便有了法定的资产监管依据,可以审核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是否保存完整,是否存在流失,资产收益是否规范,是否有非法占用、侵吞国有资产行为,有无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等问题。建立“入门”监控机制从政府采购关口着手,把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管关,建立资产“入门”监控机制,促使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关键要把好以下4个环节。紧扣政府采购预算环节,实现资产监管与预算管理同步。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类采购项目要先报资产监管部门审批,纳入部门预算,再严格按照集中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科学合理地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并细化到采购方式、资金来源构成、采购标准等。同时,要将采购预算与资金预算合二为一,以满足正常工作需求为目的,以免攀大求多造成资金浪费、资产闲置。作为财政部门,以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数量和人均占有量核定各单位资产费用定额预算,编制好各单位的资产采购预算,要审查各行政事业单位的政府采购预算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完整性,如实、准确、完整地反映各单位全部的资产采购活动,促进采购预算的执行更加快捷、高效。严格资产购置程序,把住政府采购关口。政府采购预算随同部门预算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便具有法律效力。没有资产采购预算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部门将不予采购,从而刚性地约束住资产采购行为。对已纳入政府采购预算的资产类采购项目,要严格审批程序,先要通过财政部门资产监管机构审核,确认资产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再由财政部门业务处室作为单位的部门预算支出项目,然后实行政府采购,采购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这样,从程序上严格,从监管上跟踪,从资金上控制,寓资产监管于政府采购过程中,把住资产购置关口,全面、实时地掌握各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购置情况,从而使监管有的放矢、有据可查。强化监管手段,实现政府采购管理网络系统与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软件系统完全对接。财政部门集政府采购与资产监管职能于一身,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理应借助现代化网络管理技术,加强资产监管网络化建设,实现两个管理系统的无缝链接,并网运行,构建健全的资产采购业务的网上审批平台,将管理网络延伸到各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网上申报与批复资产采购计划、网上批复采购方式、网上确认政府采购合同、网上支付政府采购资金,环环相扣、道道把关,真正实现资产管理网络化、程序化、规范化。加强监督检查,健全资产采购监管机制,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一是从政府采购入手,全面摸清各单位家底。以政府采购合同为依据,建立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采购明细表或卡片,全面掌握各行政事业单位采购的资产名称、数量、购置时间、类别、规格型号、价值等资产信息,从技术和制度层面对行政事业资产入口进行跟踪监督管理,确保实时、全面地掌握各单位资产的采购情况。二是从政府采购过程入手,检查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是否入账、是否保管完整、是否有流失,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维护好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的安全。三是强化对资产收益情况的监督,看“非转经”占用费收入是否缴入国库,各单位的资产收益是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是否作为政府采购资金用于事业发展。[][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