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访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蒋留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8日 15:49 中国产经新闻

  深爱无涯 进取不已

  访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蒋留生

  本报记者 王学会/文

  丁光辉/摄影

  静听回声,今天的学校有许多过去没有的东西,可是遥远的年代已经永久地把背影留给了思想者。——采访题记

  

访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蒋留生

  走进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走近朝气蓬勃的师生,出入现代化的教室、实验室……记者亲身感受到了这所学校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目睹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的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已成为享誉淮海大地的国家级重点高职学校,已成为打造淮海经济区职教高地的一支“骨干力量”。

  水千条,山万座,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的师生们都走过,每一次跋涉,每一次攀登,都是一首难忘的歌……

  七月的古城徐州,连日阴雨。在美丽的校园里,记者开始了与曾获得“江苏省职教领军人物”称号的蒋留生校长的零距离接触。

  谈起学校近几年来的发展变化,这位南京师大科班出生的校长如数家珍,感慨万千。蒋留生对记者说,由于种种原因,前几年,学校面临严峻的考验,招生困难,经费紧张;债务缠身,队伍不稳。学校的前途在哪?教职工在迷茫中观望学校新的领导班子全体成员也在苦思冥想:想重振雄风,必须改革。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后,学校党委提出了“更名调整,改造扩建,深化改革”三大设想,凭当时的学校条件,领导来看了摇头心疼,兄弟学校朋友来看了同情,都觉得要实现这几大设想——难!但是,我们只有背水一战,别无选择。

  学校要办好,办得像个样子,是非常难的事情,一所学校,没有自己的特色就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就不能成为一所好的学校。蒋留生说,我们学校的优势在服务“三农”,而传统的服务内容、途径和手段,在今天显然不合时宜。因为让80%的人从事农业生产,承担解决粮食问题的任务,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21世纪生物科技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依靠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来发展农业,从而提高质量和效益,减少农业从业人数,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能够转移进城,通过二、三产业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已成为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有效途径。针对这种变化了的形势,学校广泛征求意见,认真研究,大胆创新,调整专业设置和充实专业内涵,发展自己的特色专业。并于2002年10月正式提出更名申请,当年12月,省政府正式批准,成为当时江苏省唯一的生物工程类职业学校。

  蒋留生说,名字易改,文章难做。学校党委一班人利用假期举办座谈会,发动大家献计献策,确定了坚持服务“三农”方向,发挥传统专业优势,凸显生物工程特色的专业建设思路。把生物技术在农、牧、食品、环保等领域的应用作为专业调整和建设及未来发展的重点,对老专业进行改造,围绕生物技术应用开设了一批新专业,为学校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克服各种困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专业建设的投入,从2004年至今用于专业教学设备投入的资金达到1400万元,目前学校已有省级示范专业3个,市级示范专业9个,属全省示范专业最多的学校。

  危机,可以孕育机遇,在特定的情况下,人们关注的不是水平,而是态度,用精神打动人,你才会赢得整个社会。

  蒋留生告诉记者,2002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刚刚召开,虽然那时学校正处于困难时期,但班子成员充分意识到,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春天就要来到,必须抢抓这一历史机遇,解放思想,迎难而上,千方百计加快学校建设步伐。2003年启动了建校以来最大规模的建设项目——扩建工程。当时启动这项工程确实是要有非同一般的胆识与魄力的。因为学校不仅没有一分钱存款,还有800万元的债务,但机不可失,迟一步,步步落后,慢一拍,处处被动。于是,顶住巨大的资金压力,果断决策,决定一次投资5000多万元,新建校舍50000平方米;投资360多万元,完成了校园改造工程;投资200多万元,添置了各类生活设施。经过一年多的快速建设,使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校园美丽大气,基础设施得到显著增强,办学条件大大改善,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实现了改革深化与发展提速同步,规模扩大与内涵充实同步,硬件建设和软件提升同步。为学校后来的规模急剧扩大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可以说没有当时的解放思想、知难而进,就不可能有现在的兴盛局面。

  蒋留生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虽然学校规模迅速扩大,但办学的压力并没有因此减小,相反越来越大。因为学校的核心

竞争力关键在于内涵建设,学校要寻求持续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而内涵建设是比基础建设、规模扩大复杂百倍、困难百倍又重要百倍的事!

  改革是需要勇气的,只有锐意改革和科学创新,才能创优质、创特色、创名校。

  蒋留生说,一个名校,必须有质量和水平的高度,校园文化的深度,规模和社会影响的广度。

  质量和水平如何提高?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设施投入的优先地位入手,这样,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才能牢固不移。

  首先,学校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从根子上真正实行“小行政,大教学”,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学部门在整个机构中的比例由原来的27%上升到70%,教学部门中层干部占全体中层干部的比例由21%上升到78%,把素质好、能力强的干部配备到教学一线;实施二级管理,成立五系一部并对其提档升位,放权加责;在行政后勤部门营造服务教学,当好配角的氛围。真正做到教学部门有人有权有钱有物有分量。其次推进人事制度和校内分配制度,推行干部竞聘和全员聘任制度。所有中层干部一律竞争上岗。不论老资格的处长主任,还是年富力强的骨干都和普通职工一起,一律全体起立,抽掉板凳,重新排队,展示自己,听取评议,接受挑选。变过去领导圈圈的“伯乐相马”,为群众选拔的“赛场”选才。结果是,“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一批作风正、有本事、想干事、威信高的中层干部,走上了岗位。紧跟其后的是“定员定岗、双向选择”的全员聘任。这样强化了队伍建设,教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以一当十,目标一致,上下联动,工作格外努力。

  古人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就是说,学生在深入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品德也会得到发展。

  蒋留生对记者说,鉴于培养人才的服务面已经由计划经济的单一主体变为市场经济的多元主体,根据职业教育的实际,学校确定的育人思路是“低起点,高目标”,因而提出了“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三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努力培养“四能”、“四会”、“四质”学生。“四能”即能说、能写、能干、能表现;“四会”即会电脑、会公关、会外语、会普通话的学生;“四质”即素质高、品质优、气质好、体质强。根据这一目标构建以职业岗位综合能力为基础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学校培养的学生因综合素质好,专业技能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2007年更是达到99.25%。

  教育创新要有深厚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学校文化。“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当一个人的道德力量增长着的时候,他的智慧才干也就很有明显长进,他的精神必然是蓬勃向上的。

  蒋留生说,根据“低起点,高目标”的要求,虽然入学时学生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但毕业时应该分别达到大专和中专的要求。依据这个思路,针对生源的现实,坚持“能力本位,德育为先”,强调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倡导开设学校自主开发的《中国人文知识》课,纠正把能力本位片面理解为“技能本位”的倾向。让所有学生接受系统的人文教育。倡导开展梯度分明的“孝心、爱心、同情心;诚心、忠心、责任心”为内容的“文明伴我每一天”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养成优雅的举止、文雅的谈吐、高雅的气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EPD)项目中取得了骄人成绩,受到社会广泛赞誉。另外,高度重视文化社团建设,形成健康向上、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的“绿枫叶书画社”、“新苗艺术团”、“白鹤文学社”等团体成绩斐然。2004年11月在省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中,获奖学生占江苏联合学院获奖总数的50%;在徐州市委组织部举行的驻徐9所高等院校参加的“驻徐高校学生党员知识竞赛”中,该校学生以平均91.76的分数取得第一名。2005年9月学校“绿枫叶书画社”获徐州市首届大中专学生“银星社团”称号。

  教育是授人以德,启人以智的崇高事业。所以蒋留生说:“其实学校无大事,但是学校绝对无小事,我们这些做教师的连小事都做不好,学生怎么能干成大事?”哪个系的教学秩序好,哪个班的班风好,哪儿的卫生没搞好,哪儿的花草需要修剪,都得关注,都要细心。他说,细节决定成败嘛。

  “要么不干,干就要干个领先,干个一流”这是蒋留生工作的目标和准则。在这个目标的引领下,目前,学校形成了一个团结务实、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好班子,造就了“比、学、赶、帮、超”的教师队伍,赢来了学校翻天覆地的巨变。

  采访结束时,蒋留生深情地对记者说:“教书育人,是博大的爱。只有热爱,才会有投入;只有投入,才可能有收获;只有收获,才可能渐入佳境。”

  窗外的雨越下越大,望着美丽的雨中校园,真是一首诗,真是一幅画!记者的感受越来越深。人世代谢,倏忽半世纪。雄才辈涌,闻名遐迩。深爱无涯,然发展无止境,进取正其时……坚信,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在中国的职教道路上一定会走得又好又快。正如冰心老人所语:“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