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蔡力峰:“三化”描绘湘中美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6日 16:00 中国产经新闻

  访湖南省娄底市委书记蔡力峰

  本报记者 杨德成

  湖南卫视记者 周世鸽

  通讯员 陈立楚 杨九有报道

  娄底,一座正悄然崛起的活力之城,一座令人瞩目和关注的魅力之城。

  昨天,打开历史的书页,全市经济增长幅度连续多年滞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排名由计划经济全盛时期的全省第七位到2002年的全省倒数第三位。

  今天,全市经济总量一跃位居全省前8位,2006年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61亿元,连续三年保持12%以上的增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00元,增长8.8%;农民人均纯收入2565元,增长9.2%。

  娄底市是如何蜕变的?记者日前采访了娄底市市委书记蔡力峰。

  振兴湘中推出“三化”举措

  娄底市位于湖南省中部,有着丰富的煤炭、矿产、建材、旅游、人文等资源。但由于区域、机制、观念、资金等各方面的因素,一直未得到全面开发和延伸利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娄底的发展突破口在哪里?蔡力峰说,从优势到劣势,从市内到市外,从历史到现状,从客观到主观,我们试图从每一个因素每一个环节的理性分析中,找到发展差距存在的深层次缘由和加快发展的对策。经过一次次讨论、一场场深入调研。探索的目光最后聚集成一个结论:发展的差距,归根到底是思想观念和思路上的差距,加快发展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同时,根据娄底的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要加快娄底的发展,必须推出“三化”举措,即: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

  扩容提质规模推进城市化

  在城市建设上,娄底曾经有过骄傲与陶醉,有过灿烂与辉煌。但在新一轮城市化浪潮中,娄底城市建设的“软肋”日益凸现:规划标准不高,缺乏亮点;城区规模太小,辐射力不强;基础设施滞后,承载功能不全;经营理念不强,建设资金短缺;管理体制不顺,环境不优……“内无好路,外无出路”;“农民城,摊摊街”,这是对娄底曾经一段时期城市面貌的形象写照。

  大城建需要大思路,必须放眼全球,创新思路,超常发展。蔡力峰介绍说,娄底市近期目标:城区人口50万,城市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把娄底建成重要交通枢纽、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湘中新城和较强吸引力与辐射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远期目标:城市人口100万,城市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

  大城建需要大投入。单是实现近期目标,就需要投入数十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从哪里来?蔡力峰说,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我们决定走一条点石成金的城市运作模式:即“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捆绑经营、滚动开发”的路子,做好城市经营这篇大文章,把多年来城市建设形成的物化资产转化为可供城市运作的资本实行产业经营,以项目筹措资金,以土地覆盖项目,土地与项目同时开发,资金同时筹措,实行“打捆经营”,在盘活存量上实行突破,为城建投入提供有力保障。

  经营城市就是利用城市资源,通过招商引资、融资和合作等形式,使一个个项目引来了一批批资金,利用一批批资金带动了一条条街道等工程项目的改扩。在市民的期待中,长青东街、娄星北路、扶青北路等8条道路配套工程全面动工。一时间,2000多人的施工队伍,近1000台施工机械设备,昼夜不息,40平方公里的城区版图上,到处是沸腾的工地,湘中大地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城建热潮。

  正是由于党政齐抓共管、部门齐心协力、全局“一盘棋”的大建设局面,才铸就了娄底城建史上的“深圳速度”。当投资2亿元的道路配套工程,仅用了8个月时间竣工时,市民们惊喜地发现,总长达10多公里的8条主干道焕然一新。紧接着总投资8000万元的氐星路、娄星路、乐坪东街、长青中街等4条道路配套拓改工程又全面拉开;投资700多万元扩改了新火车站广场,新建了5.1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改建了11万平方米的娄星广场,投资4000万元新建了石马公园;投资2920万元的城市亮化配套工程同期启动;总投资4476万元的城区绿化工程全面完成;投资1.2亿元的九亿步行街已投入使用;投资4亿元、号称中南第一街的春园商业步行街即将竣工……

  短短三年,娄底改建和扩建了主要街道16条,总长31.2公里,新建城市道路32条,新增里程45公里,城区面积由20平方公里扩到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21万增加到31万。

  项目兴市推进新型工业化

  在工业上,娄底有着曾经的辉煌,尤其是冶金、煤炭、电力、化工、建材、机械等行业形成了一定规模。可是,由于没有抓住上世纪90年代的发展机遇,工业步履一度艰难,技术和设备落后、管理不善、效益低下、债务沉重……严重制约了娄底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娄底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在调控中抓机遇,在改革中添活力,在调整中求突破,在开放中促发展”的总体思路,并着眼国际国内工业发展潮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了“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集群化”的崭新思路,指导娄底工业发展。明确煤炭产业由原煤生产向煤电和煤化工一体化转变,钢铁由普通钢材向特种钢和板材加工转变,有色金属由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转变,建材由“低、小、散”向集团化和新型化转变,拉长了产业链条。同时,依托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大力培育发展市场旺盛的新兴产业。以电子陶瓷、新型材料、现代中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为重点的新兴产业应运而生并迅速崛起,高新技术产值由2001年全省第11位跃居2005年全省第6位。

  没有大项目的推进,就没有工业经济的大发展。蔡力峰说,“抓项目,就是抓机遇,就是抓投入,就是抓发展。”为此,娄底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项目兴市”战略,实施“一个领导挂帅、一个部门牵头、一套工作班子负责”的方针。

  据统计,近几年来,投资70亿元的涟钢薄板工程,冷钢为龙头年产钢700万吨以上的冶金产业,以双峰、新化二县海螺为龙头年产水泥1000万吨以上的建材产业,以涟邵、金电为龙头年产煤1500万吨、发电装机容量180万千瓦的能源产业,以华达、双峰农机、涟源煤机为龙头年产值20亿元以上的机械制造产业,以金信、冷碱为龙头年产值30亿元以上的化工产业等已基本形成,2007年全部建成后可年增加工业增加值200亿元以上,为娄底的跨越发展插上了坚实的翅膀。

  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娄底有410万人口,辖6县(市)区,农民占八成以上,农民不富,娄底难富。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引导农民走快速增长增收之路?蔡力峰说:“走农业产业化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中介,以技术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培育五大支柱产业为龙头,着力培育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中介+市场’五位一体的产业化发展路子,积极推进产业一体化、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3年来,娄底先后从技能培训、技术服务、中介培育、配套改革等各个方面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和保障。并组建了五大支柱产业开发协调领导小组,重点围绕牲猪和草食动物、优质稻、中药材、楠竹、果蔬等五大产业,抓好产业带建设,加快建设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走以基地强产业、以基地促产业的路子。2005年全市出栏牲猪460万头,已建成171万亩优质稻、32万亩中药材、83万亩楠竹、43万亩蔬菜、10万亩名优水果等10大特色基地……同时抓龙头企业的牵引扶持,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民,娄底市委、市政府每年筛选15家骨干企业加以重点扶持,实行市级领导和部门挂钩联系制,帮助协调解决资金、技术、立项、纠纷等问题。

  目前,全市50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应运而生,年产值超过30亿元,年均增长25%。天华牧业、湘中农科、星剑药业、百雄堂、双峰酱业等32家省、市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一批名牌产品脱颖而出,三年来,全市在省级以上各类博览会上获金奖的农产品达40多个。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