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中经网]本周中国经济大事表(2007.07.07——2007.07.1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6日 08:42 保监会网站

  [中经网]本周中国经济大事表(2007.07.07——2007.07.13) 2007-07-13 15:00:00

  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倾销与反倾销的博弈(2007.07.08)

  

  7月8日,商务部长薄熙来与瑞士联邦委员兼经济部长洛伊特哈德在北京举行会谈,就双边经贸关系的广泛议题交换意见。会谈结束后,双方签署了《中国商务部与瑞士经济部联合声明》,瑞士宣布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双方各自积极推动中瑞自贸区的评估和研究工作。瑞士是第五个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欧洲国家。迄今为止,全球共有75个国家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点评]:瑞士的这一态度对中瑞之间的良好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带动与之过往甚密的经济体,国与国间经贸关系不断深化的结果,就是双方的共同受益。而与这种态度截然不同的是,欧盟在上月提交的关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新评估报告,依然否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目前欧盟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不仅符合中方利益,更多的可以符合欧盟及其成员国的利益。我们知道,市场经济地位的最根本联系是

反倾销问题。我们不止一次的听到欧盟在反倾销问题上向中国提出的抗议。2006年,欧盟对华反倾销案件超过130起。仅反倾销一项,每年就对中国对欧出口带来5%左右的损失。据我们观察,目前已经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欧洲国家与中国的贸易额都比较小,因此都不会考虑反倾销这类的问题。而与中国贸易往来频繁,额度较大的,如欧盟、美国等国家,对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又爱又恨”的矛盾情结,使他们在承认中国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上总存在很大的思想斗争。在现有世界贸易组织的150个成员国中,有约三分之一的国家承认中国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但这还不足以带动或改变欧盟、美国等成员国的坚定立场。中国想要获得这类国家的认可,或许还有一段漫长且艰难的路要走。

  

  同业拆借政策——“十年磨一剑”(2007.07.09)

  

  7月9日,中国

人民银行发布《同业拆借管理办法》,在金融机构进入市场的范围、延长期限和增加限额等方面作出新的规定。信托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六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首次纳入同业拆借市场申请人范围。《办法》从今年8月6日起执行。

  [点评]:作为央行十年来最重要的同业拆借管理政策调整,《同业拆借管理办法》取代了使用长达17年之久的《同业拆借管理试行办法》。至此,共16类金融机构可以申请进入同业拆借市场,这一范围基本涵盖了所有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和绝大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扩大同业拆借市场参与者的范围,有利于促进资金供给和需求主体的多元化,增加同业拆借交易的活跃程度,也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配合Shibor报价制改革,逐步实现市场分层有序发展。在新的管理框架下,市场将更加开放、更加透明,金融机构将获得更多自主权,微观风险的控制对金融机构自身的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不难看出,减少管制、鼓励创新是央行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因此,在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的局面下,同业拆借利率将成为货币当局和市场参与者更加关注的指标。

  

  内外需共同作用——顺差暴增83%(2007.07.10)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6月份外贸进出口值为1796.3亿美元,增长21.3%,其中出口1032.7亿美元,增长27.1%;进口763.6亿美元,增长14.2%。1月至6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9809.3亿美元,逼近万亿美元大关,比去年同期增长23.3%。6月份我国贸易顺差达269.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并连续第38个月实现顺差;上半年累计贸易顺差达到1125.3亿美元,大大超过去年同期614.5亿美元的规模,同比暴增83.1%。上半年的贸易顺差已经相当于去年全年顺差的三分之二。

  [点评]:受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6月的外贸顺差虽再次创出新高,但也基本符合市场的预期。刨除国内政策的作用,我们认为,中国不断扩张的生产力,旺盛的出口需求和低迷的内部需求是促使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尽管人民币到目前为止已经累计升值了近7%,尽管出口退税率一降再降,但国际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不会改变,涨价阻止不了出口。不仅如此,还有愈演愈烈之势。为什么“中国制造”如此受欢迎?很简单,因为便宜。是便宜,但性价比不高。国内不少企业为达到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利润的目的,在成本核算中费尽心思,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环境成本……能压缩的就压缩,能打折的就打折。生产过程中的滥用和浪费,使我国的环境、资源和人力在无形中为国外支付着隐形成本。这样算下来,“中国制造”不仅不便宜,还相当昂贵。而今年来出口产品频频被曝的质量问题,也正在国际市场引发一场中国式“信任危机”。这一现象,值得有关当局警惕。高顺差的成因中还有一个重要组成——内需的持续疲软。在控制投资的前提下,消费成为拉动内需的主力军。刺激消费的手段有很多,比如调整个人所得税、增加员工福利、改善社保体系等,只要能增加百姓的财富,足够的财富效应就会带动消费。但在短期内,协调和解决上述问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综合内需因素,并考虑到出口退税政策效果的滞后性,以及全球经济加速发展,美国经济回暖下的外需持续走强,下半年的出口依旧会保持强劲的增速,顺差问题不容乐观。

  

  金融数据出台——预热宏观数据(2007.07.11)

  

  截至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3326亿美元,同比增长41.6%。上半年,外汇储备增加2663亿美元,同比多增1440亿美元。其中,6月份外汇储备增加400亿美元,同比多增239亿美元。

  央行发布的2007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显示:

  6月份:

  广义货币M2 37.78万亿元,同比增长17.06%;

  狭义货币M1 13.58万亿元,同比增长20.92%;

  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各项存款 9041亿元,同比多增4933亿元;

  新增居民户存款 1678亿元,同比多增136亿元;

  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 4515亿元,同比多增566亿元;

  1—6月:

  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存款 3.39万亿元,同比多增1600亿元;

  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 2.54万亿元,同比多增3681亿元。

  [点评]:最新数据的特点可以用一个“热”字来形容。可见,经济过热迹象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倒有反弹之势。无论是新增贷款还是外汇储备,上涨的势头均有增无减。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连续5个月超过央行16%的目标,新增贷款已完成年初目标的85%,外汇储备增加额已超2006年全年2473亿美元的增加额,这些事实,足以使中央进一步采取紧缩措施的压力剧增。值得关注的是,6月份居民户存款增加额同比多增136亿元,是连续2个月锐减之后,居民储蓄存款出现的首次回升。此前,4月和5月居民储蓄存款相继减少1674亿元、2784亿元,陆续创造了历史新低。而受近期股市上涨乏力的影响,储蓄已见回流银行的趋势。但股市不会一直低迷,只要再次出现上涨的苗头,储蓄资金还会再次回到其中。又或者,股市真的从此走熊,那对中国的经济大局影响又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目前的市场急需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方式,以分流居民储蓄的孤注一掷,从而降低投资风险,保证国内金融环境的稳定和安全,管理层需要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研究。眼下,市场都在等待二季度的数据,但据已经公布的金融数据推断,6月份的投资和CPI等数据仍将较高,宏观调控政策出台的预期将进一步加强,调控的方式和力度也有可能超过以往。

  

  淮河遭遇第二大洪灾(2007.07.11)

  

  淮河遭遇1954年以来第二大洪水,截至目前,这次洪水过程已造成沿淮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农作物受灾面积1808千公顷,成灾528千公顷,受灾人口1746万人,倒塌房屋3.1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74.4亿元。财政部、水利部、民政部紧急拨付救灾资金2.32亿元,支持上述受灾地区做好抗洪抢险,特别是蒙洼蓄洪区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工作。

  [点评]:灾害天气频发主要是由于全球变暖所导致的,而今后的极端天气在全球范围内将会引起的灾难或许会更多。今年截至7月12日,全国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319亿元,其中水利工程直接经济损失近50亿元。灾害发生后,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及时启动《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民政部部长李学举、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分别率国务院工作组紧急赶赴安徽、四川灾区,核查灾情,慰问灾民,指导开展救灾工作。虽然2.32亿的救灾资金距离实际的经济损失还相差很远,但中央对突发性事件的及时反应和救助,对灾区的灾民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对以后收成的不确定和家园可能不保的忧虑注定要一直伴随洪区百姓。因此,除了社会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安慰外,国家还应当给予他们相对充足的补偿,安排好他们今后的生活。同时,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以及我国灾害天气的持续性,灾害应急机制也亟需升级。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